出人不出钱
只献“红色”不抛“炸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婚礼都必须要有“红色炸弹”作为陪衬的。很多年轻人把“红色炸弹”拆开,只奉献婚礼应具备的“红色”喜庆的氛围,而拒绝“炸弹”带给亲朋好友的困扰。在他们看来,情谊远比金钱更重要。
@天秤的微笑:出人不出钱,都对拉了,多好呀。
@昊睿-爬爬蟲:我结婚的时候很明智地跟同学们说了,人来就行,就当是聚聚,红包就别包了,相互送来送去没什么意思。
@昊妈宁馨:偶结婚时没叫朋友们送红包,减轻了朋友们的负担,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现在想想还是蛮不错的。
网友“昊妈宁馨”姓贺,目前和丈夫在北仑开了一家福利彩票投注站。4年前结婚时,她还在一家企业做文员,处于事业刚起步阶段,收入不高。结婚送请柬时,她就向同学、朋友们明确表示,来喝喜酒时不要送红包。
“因为我那时在同学和朋友圈子里结婚算是比较早的,考虑到以后等她们结婚时,礼金也还是要随回去的,送来送去的没意思,也为了减轻以后的负担,干脆就直接不让她们送了。”贺小姐说。
但尽管如此,在婚礼当天,仍有一些朋友依旧奉上红包或者礼物。推脱不掉的,贺小姐只好收下。贺小姐说,看来结婚送红包的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不是一时半刻能扭转的了。
当记者向贺小姐谈及最近网上热传的,有个研究生为了凑够给发小婚礼随的礼金,国庆8天假期都和女朋友早出晚归打工挣份子钱的事时,贺小姐明确表示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如果是我,我会跟那个好朋友明确说明,我当时手头紧,况且我们之间的情分是不能用礼金的多少来衡量的。要么我随上一份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礼金,要么就直接跟他挑明,我们结婚互相都不用送了。我想,真正的好朋友,是能够体谅和理解的。”
20年间
“红色炸弹”身价暴涨约5倍
回忆起自己历年来送红包的经历,在宁波创业的网友“莎莎”颇有感触。
32岁的“莎莎”今年9月底刚结婚。十年前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宁波闯天下。过去十年里,“莎莎”给朋友、同事和客户随礼也随了有十年了,切身感受到这十年来礼金的变化。
“莎莎”发微博说:“十年前,我刚毕业时,同学间随礼,也就两三百元。如今,礼金至少翻了三倍,工资没涨,物价上涨,红包也水涨船高了。”
在海曙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网友“依山傍海世界”是上世纪90年代初结婚的,回忆起近20年来礼金的变化,他感触很深。昨天他发微博提到:“作为一名工薪族,我结婚那会儿,同事之间送礼,能收到280元礼金已经算很高的了。可到了2000年,通常得600元。如今,礼重的地方,得一两千元了。与20年前相比,至少涨了5倍,要是跟80年代结婚送热水壶、被套等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27岁的网友“逍林石头”目前在慈溪一家公司上班,对于现在“红色炸弹”的行情,他在微博上唉声叹气地提到:“1千打底,好朋友再加,去年就送出了1万多,唉……”。
专家支招:勿盲目攀比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面对“红色炸弹”的“狂轰乱炸”,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卢福营说,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情交往。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宴、满月酒及百日宴等的随礼礼金也就相应水涨船高。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婚宴市场暴利,酒席动辄三四千一桌;另一方面则是国人的攀比心理在作祟,不能比别人送的礼金少,还礼要比送礼多。于是乎,不光送礼的宾客犯愁,办酒席的主人也犯愁。
谈及如何扭转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卢福营强调了两点:第一,要认识现实的客观存在,同时,政府和媒体要有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随礼要根据自身实际,勿盲目攀比。第二,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所监管,杜绝婚宴市场各个环节的暴利消费,促使其回归健康合理。
对此,很多网友也颇有同感。网友“一直善良美好”说:“越来越多的喜酒都‘变味’了,越来越多人忘了,其实那份情远比红包贵重得多!”而网友“更夫GF”更是直言:“移风易俗,敢于改变,年轻一代应带头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