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钱露瑶是江东区镇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问她放学后喜欢做什么,她的答案是“呆在‘四点钟学校’”。
这并不奇怪,镇安小学的“四点钟学校”除了托管班,还开设了36个社团,孩子们凭兴趣自愿挑选健体、艺术、科技等课程,每天的课程都不一样。
“我可以看课外书,和小朋友一起玩,还有小点心吃,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五年级的朱梦洁选择了琵琶课,“原来我一个人学,现在多了小伙伴,互相鼓励,进步很大。”才学了一年多,她已经考出了五级。
“四点钟学校”诞生在一间简易房
1998年,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居委会主任陈竹英发现了一个让她揪心的问题:辖区里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而孩子下午4时就放学了,家长则要到下午6时才能下班。在这个真空期,孩子们流连电子游戏室、外出游荡,甚至打架滋事的都有,家长也甚为头疼。能不能在居委会里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由居委会暂时照顾,直到家长来接。
1998年5月,江东区乃至全国最早的一所“四点钟学校”成立了,每天下午4点这些暂时无人照顾的小孩就集中到这里,并由专门的社工负责管理,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孩子父母下班后,再接走。社区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志愿者和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人员进行管理,教育系统选派优秀教师到社区兼任教育辅导员,提升教学质量。
“四点钟学校”在各社区有不同特色
目前,江东区共有“四点钟学校”25所,在读学生近万名。
“现在除了最普遍的无偿服务模式外,还有微酬服务模式和培养孩子兴趣的特色教育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社区还有校本延伸模式。可以说,每个社区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办校模式。”江东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华侨城社区活动室的墙上,有一张“四点钟学校”的课程表。据介绍,科普是这里的特色,像种植、陶艺、天文、机器人等课程都受到孩子的欢迎,多的时候有七八十名孩子来这里。
“四点钟学校”并不是简单的托管,这是大家的共识。在白鹤街道贺丞社区“四点钟学校”校长孙幼波看来,这让孩子们的教育被纳入到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地带,很好地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
“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走向全国
近两年,江东区政府、街道两级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区所有社区建立了校外课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上图书馆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和活动场所,依托“四点钟学校”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未成年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006年,中央文明委在江东区召开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决定将“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江东区为此在“四点钟学校”标准化建设上积极探索,制订了管理规范和星级考核管理办法,并逐步使之提升为国家标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