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人自述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客的
从沿海城市来到边疆县城,困难自然少不了,但当我第一次踏上拜城的土地,便坚定一个信念,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客的。刚到那会儿,我对当地的情况不太了解,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16个乡镇,最远的单程有120公里。每回下乡,我还得拉当地干部做翻译。但通过此番调研,我对当地的民俗和社会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日后开展工作很有帮助。
——连新良(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温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
我很忙,但我很快乐
离家万里,剪不断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然而,在父亲弥留之际,我没能完成父亲想见女儿最后一面的心愿,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作为女儿,我是不孝的,作为母亲,我是不合格的,作为妻子,我也是不称职的,但我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我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有老师说,“你没必要这样辛苦,援疆老师尽尽义务就行了。”我不这么认为,尽管很忙,但我觉得我很充实、很快乐。
——周岚(温州华侨职专老师、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教务主任、全国模范教师)
我不想等退休,在拜城收徒弟
我今年58岁,是援疆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本来我可以在家里等退休,但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又听说这里缺中医,所以过完生日的第二天就来了。拜城县人民医院虽设有中医科,但没有医生,也没有药材。我到这里以后,一边进药,一边看病,现在药材基本都有了。除了看病,我还收了一个徒弟。毕竟我在这里只呆一两年时间,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才是长久之计。
——徐志勇(温州市中心医院医生、拜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
我是援疆大管家,却没能管好自己的家
温州援疆指挥部人少事多,作为援疆办公室主任,我既要负责文书处理、会议安排,又要负责有关援疆的宣传报道,还要安排好大家的食宿。同事们都叫我“大管家”。我是白天当调研员、驾驶员、采访人员,晚上当书记员、打字员等,几乎每晚都要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
离家万里,家里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去年“十一”回家团聚,其乐融融,不料节后儿子参加运动会时,因跳高,手臂骨折了。儿子很想我在家再多留几天,但我最终没能等儿子的手痊愈就回新疆了。
我没能管好自己的家,我愧对家人,但是,既然选择来援疆,就要当好角色,交好答卷,只有不辱使命,才能实现援疆干部的人生价值。
——余若鹏(乐清市府办副主任、温州援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