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吕振庭利索地打开电饭锅盛饭,第一碗递给了大妈池宝。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 中饭时间到了,大妈拿着碗筷递到大伯手中,大伯利索地打开电饭锅盛饭,第一碗递给了大妈。大伯说,这是习惯。要不是掷地有声的拐杖,也许你很难发现这对在你眼前张罗着吃饭的夫妇是一对盲人。
昨天,记者在永康市河头见到了这对盲夫妇,女的叫池宝,今年69岁,6岁失明,男的叫吕振庭,今年78岁,也从小失明。夫妇俩虽是盲人,却能娴熟地洗衣做饭带孩子,样样能干。眨眼间,他们携手相依走过40余载的风风雨雨。
眼睛看不见家中摆设却充满“亮光”
走进池宝家,她热情地招呼记者坐,身材高大的吕振庭刚刚从外面回来,跟记者打招呼,声若洪钟。
两位老人衣着整洁,室内地面和家具一尘不染,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就连衣柜里的衣服也叠放得十分整齐。在家中,他们行动自如,就像能看见一样。有人说,“瞎子点灯白费蜡”,但在池宝家还真安装了电灯,还摆放着电视机。池宝解释,虽然她和丈夫都看不见,可孙女、孙子和子女们常常过来看他们,所以家中安装电灯是必须的。电视机是为了听新闻,眼睛看不见却不能对什么事都视而不见。
盲姑娘嫁给比她大9岁的盲小伙
池宝娘家在永康胡库,小时候父母都很疼爱她,可惜父亲在她5岁的时候去世了,母亲也在她6岁时去世了。其间,她的眼睛突然失明,当时医疗条件差,家里没钱给她治病,很快她就双目失明了。还好大姐比她大16岁,是大姐一手把她抚养大的。
吕大伯则是永康河头人,4岁时因害眼病成了盲人。46年前,经人说合,23岁的池宝嫁给比她大9岁的吕振庭。“记得大姐把我送到这儿,我俩办了手续,就算结婚了。”池宝笑呵呵地说。
“结婚时我俩就住在这里,一住就是46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孝顺,想接我们一起住,可我们怕换了环境不习惯。”吕大伯乐呵呵地说。
养育儿女最怕小孩生病因为两口子看不见药名
两个盲人组成了一个家庭,育有两女一儿。
吕振庭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他的姐姐已成家。盲人的生活本来就困难,结婚后还要照顾3个幼小的子女,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苦难磨炼了他们的性格。
池宝虽是盲人,可从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吕振庭则负责在外挣钱,到生产队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挣点工分。“那时候分的粮食不够吃。”池宝说,为了能让孩子们吃饱,夫妇俩常带着孩子外出“算命”挣钱。有时别人给钱,有时候别人给孩子们吃饭,那时她心里就明白,大家说是“算命”但其实并不为“算命”,只是可怜他们盲人夫妇带着孩子,找个正当理由照顾他们。
不过,孩子生病是夫妇俩当时最发愁的事,医生开的药两人看不见药名不好记。池宝说,她完全靠手摸,每次拿了药她都会在药袋外做点记号,根据医生的嘱咐给孩子吃。孩子们小时候尿床要换尿布。因为眼睛看不见,对池宝来说,给孩子们换尿布也不容易,池宝就常常估摸着时间,定时让孩子拉屎。也正是那时候开始,池宝对时间点敏感起来,虽然看不见钟,可一天中她总能准确地掌握做饭烧菜的时间。
儿女们很懂事,长大后都很体贴父母。“儿子盖房、娶媳妇、生孩子、带孩子,一点也不让我们操心。”池宝说,她的孙女已经上大学了,孙子念高中。两个女儿都出嫁了,隔三差五地回来看他们,给他们买衣服,买好吃的。儿子、儿媳也常常来看他俩,给他们钱。
子女眼中他们很了不起
老两口的厨房很干净,燃气灶擦得锃亮。“这些菜是我在家门口买的,常常有人推着菜到门口来卖,我省得往菜场跑。”说着,池宝走到燃气灶前,精准地摸到燃气灶和抽油烟机的开关并关上。“以前用的是煤饼炉,现在方便多了。”
记者想见识一下盲人夫妇做菜的手艺,池宝掂起菜刀娴熟地切咸菜,边切菜边说:“炒菜、做汤、蒸馍、擀面条我们都会做。”
池宝的大女儿说:“父母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特别通情达理,心里特别明亮。那些看上去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他们都做得很好。”孩子们都记得小时候兄妹几个放学回到家,通常都是母亲已经把饭做好了,父亲则从外面挣钱回来摸索着回家。
“自己能干的事情,他们从来不愿麻烦人。”池宝的女儿说。
池宝说,女儿每年都要接她去小住一次,通常是村里请戏班的时候。虽然眼睛看不见,可听戏也很过瘾,女儿常常陪在她身边,给她讲解戏中情景。平日无论多忙,儿子儿媳都会回趟家,帮着他们洗衣服,陪着他俩聊聊天。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特别不容易。”孩子们说,“我们都觉得他们很伟大,有这样的父母,我们兄妹感到很自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