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信一人就能表演一出婺剧。叶宁摄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刚走进永康市方岩镇独松村,热闹的婺剧曲段就飘进了耳朵。只听一段紧锣密鼓的演奏后,铿锵有力的唱腔便紧随其后。正听得入神,旁边一位大爷说:“这是‘中信坐唱班’开唱啦,每天这个时候,雷打不动的。”
没想到,如此偏远的村子里,居然还有如此整齐规格的戏剧团天天在演奏,真不容易。“《百寿图》很热闹的,起码要七八个人同时表演。”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大爷神秘地笑了笑:“你们上去看就知道了。”
循着声音,我们找到了这个“戏剧团”的所在,却只见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人独自在表演。“我叫程中信,刚才那段,就是我唱的。”面对我们的疑惑,他说,“吹拉弹唱,我一个人包办。”
一个人,上演一出戏
一个人,能够拉出一台戏,而且是吹拉弹唱样样都上的热闹曲目,怎么做到的?
奥妙就在程中信自己发明的一台神秘装备上。这台装备被他称为“中信舞台”,看上去像说书人的拍案,但其实明里暗里,安装了十几样乐器呢。
台面正中间是鼓和竹板,两旁挂着京胡、笛子、大唢呐和小唢呐,顺手就能取挂。而脚底下有更多玄机:左脚可以踩的四块木蹬,分别连着锣、钹、鼓把和竹板;右脚的四块木蹬则分别连着小锣、大钹、闷鼓和闷钹。
程中信说得兴起,坐上“舞台”,脱了鞋子就给我们表演了一段《九狮闹花台》。只见他手拿唢呐,脚踩木蹬,开始了热闹的开场。一段过后,手上又迅速换上了胡琴,伴随着木蹬踩出的锣鼓声,转换成了悠扬、活泼的曲风。
程中信说,村里爱好唱曲的人不少,但每次要把这些人凑在一起,并不容易。“要么干农活,要么照顾家里。”于是程中信琢磨,不如发明一个玩意,可以一个人玩转所有乐器。
他这一琢磨,就花了4年时间。最开始,只有小锣、大锣和钹,协调起来费了不少时间。就拿《百寿图》来说,“一同上宴”只四个字,就要练习上千遍。“因为手里得拉,嘴上得唱,脚还要踩木蹬,一心多用,不容易记练。”4年里,他一边练习,一边往“坐唱班”上加乐器。
他的妻子陈花时说,很多时候叫他吃饭也不应,迷上了就不肯撒手,“每天总有大半天在摆弄这个”。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程中信家的厅堂,放着刀、枪、矛、棍、戟、叉。原来他还是个武师,擅长罗汉拳,可谓“能文能武”。不过,他告诉我们,除了罗汉拳是正式拜师学艺,音乐上的事,完全靠自学。
“虽然随口就能来一段,但其实我识字不多。”程中信说,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从小他就跟着师父学水电工,以养活家人,但他特别羡慕村里的乐师。“听说唢呐最容易学,我就看别人吹,自己回来摸索。”
学会了唢呐,就摸索笛、箫,再就是胡琴、月琴……如今,唱婺剧所需的乐器,他样样都会。
除了武术,他的“中信坐唱班”也声名远播。杭州、丽水、金华等地办红白事,都有人叫他捧场。永康举办的一些民间活动,永康市文化馆也会叫上他表演一番。
凭着教授武术,程中信每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家中不靠坐唱班赚钱,但他就是好这一口。每天早上,他都要玩上两三个小时,傍晚也玩三个多小时,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四处献艺,渴求接班
除了罗汉拳、婺剧,程中信还热爱各种“老物件”。
在他家,除了看到各种兵器,还有好几架织布机、纺纱机。他还保存着现在几乎绝迹的踩水车。而织布机不仅仅是个摆设,每年他都要织块布送给永康市文化馆,“现在,能够土法织布的人少之又少了。”
程中信的绝活远不只有这些。说得兴起,他还给我们露了一手绝活——永康调花钹。这是他向这门永康民间杂技最后传人,74岁的方岩广慈寺住持释允明学来的。“这种民间杂技,永康只有我一个传人了。”
“因为释允明师傅年纪大了,只能靠说来传授。于是,我自己揣摩,做出来给他看看像不像,再一点一点纠正,光练把花钹顶在手指上转的动作,就花了半年时间,指甲盖不知被翻出来多少次,伤口结疤了马上又接着练。”就这样,程中信用了3年时间,硬是把一整套动作还原了出来。
“我喜欢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东西,并希望能够传承下去。”程中信的期盼并不顺利。除了罗汉拳,几乎没人愿意跟他学。
如今,一有机会,程中信就带着他的“坐唱班”、花钹或织布机,到处献艺。“不求多少报酬,只要让演,我就上。”
- 绍兴嵊州百年桂花园敲锣唱戏助兴赏桂游客
- 十大民间文艺专家展精品 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 “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10月亮相 征集相关工艺品
- 发扬民间艺术 海溪鱼灯队自筹资金建起训练基地
- 播撒文化种子传承民间艺术 庆元有农村文化协管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