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盲人,帮助盲人,没有什么比给他们送光明更实际。把这些片子献给那些捐献了角膜和签订了角膜捐献协议的人们。向他们表示敬意。”昨天,国际盲人日,“宁波老瓜”在自己微博上发了一组《两人的合影》的照片。他说,一次机缘,他开始关注角膜移植,想知道那些受捐助的人过得好不好,于是联系医院和受益人。
联系了三个月,最后有6个人同意上镜。昨天,记者找到其中两位受捐对象,请他们聊聊恢复视力前后生活上的变化。
眼睛失明是生活上的重担
赖敏华,57岁,宁海大佳河镇赖家村人,经营一家装修石料店。2009年切割花岗岩时,碎石飞入眼睛,导致右眼失明。今年4月27日,接受角膜移植手术。
“农村干这种活,一般都不戴眼镜,沙石飞进眼里也没太在意,想不到过了几天就发炎了。”
此后,从宁海到宁波,他找了很多家医院,但一直没有康复。后来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他没再继续治疗,只到宁波市眼科医院做了个想做角膜移植手术的登记。几年前,他的农田已被征收,妻子在家照顾腿脚不便的大儿子,他一人外出打工,还要供小儿子上大学。
后来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老宅子。着火的时候他右眼已经看不见,生活如此无常,让他觉得一切都完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
如今,老赖最操心的还是两个儿子。大儿子因为腿脚不便,只开了一家小店,做些手机充值的生意勉强维持生计。小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但没有什么好工作,无奈只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石料场里。
“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东西不立体,切割的活是再也没法干了,更别提走夜路。”老赖说自己眼睛受伤之后,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因为那场大火,全家五口人还只能住在七十几平米的两间房子里,小儿子已经25岁还跟母亲一起睡。大儿媳娶进门,老赖只好搬出去在石料场里搭了一张床。在农村,如果没有房子,要成家几乎是不可能的。
看着全家五口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年近60岁的老赖就觉得生活压力很大。
“整个村里就我们家房子最紧张了,小儿子对象还没谈,我只能一天到晚多干点活,多加加班。”手术之后的三四个月,老赖出现了角膜排斥反应,按照医生吩咐,需要半个月回宁波检查一次,但他几乎没有空。
老赖说,从看得见,到看不见,再到看得见,这里面更多是生活的变化。现在眼睛也看得见了,不管多难,也要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这样一辈子也就完成任务了。另外,他还想对捐献角膜的那户家庭说一声感谢。
按规定,为了避免捐献跟金钱挂钩,医院和红十字会一般不会介绍捐献者和受捐者双方家庭认识。
给我带孩子也更放心了
顾佩芬,55岁,北仑人,5岁时左眼因粘连性白斑失明,去年12月29日接受角膜移植。
年轻时,顾阿姨也跑了上海等不少医院,但受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没有医好。因为眼睛的关系,她结婚也比别人迟了一些,一直等到26岁。
顾阿姨左眼失明有足足50年的时间,她儿子蒋先生印象中,母亲因为一只眼睛看不见,家里很容易出现卫生死角,打理起家务也不如别人利索,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其实蛮痛苦的。
“做菜的时候,可能菜就飞到锅外面去了,打扫的时候也看不见。小时候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做一些针线活难免粗糙一点。有时出门过马路我也很担心。”
现在,蒋先生的孩子出生也有3个月了,恢复视力后顾阿姨也从北仑住到了宁波照顾小孩。
“眼睛看得见,照顾小孩我也更放心了。”蒋先生说。
或许是出于感恩,几个月前蒋先生也到宁波市眼科医院签订了捐献协议。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死之后,角膜其实没什么用,我们年轻人想得很明白,我妈也支持我。”
记者了解到,很多受捐者或者家庭成员,也会表达出捐献的意愿。
今年捐了15例
还有132人在排队等着做手术
宁波市眼科医院是宁波唯一一家有资质接受角膜捐献并移植的医院。
医院防盲办公室主任李黎告诉记者,从2001年至今,全宁波共有45例角膜捐献,其中7例是整体器官捐献。45例中有15例都是今年捐献的,去年孙永海成为宁波市人体器官捐献第一人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捐献这件事。
按理15例捐献,能做30例移植手术,但有些角膜未必用得上。目前在该院登记排队等待角膜移植的有132人,其中急需移植的有45人。
医院会根据预约登记的先后顺序,以及个体差异来选择为谁先做手术。因为角膜捐献之后必须在6小时(冬天为12小时)之内完成手术,有些人如果在外地不能立即赶回来,就会错过机会。
李主任说,角膜捐献整体还是很缺的,有些人签了协议,医院得知过世的消息会马上赶去,但其中30%会因为家属有异议而作罢。
据都市快报 记者 韩宇挺
- 今日零时起铁路宁波东站实行新列车运行图
- 今起铁路宁波东站实行新运行图 多趟列车运行调整
- 今天零时起列车运行图调整 1趟途经宁波的列车停运
- 宁波边检站“三点一线”推进民主集中制教育
- 浙江宁波边检站:沙场秋点兵掀起岗位练兵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