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迷正在享受一天中的“慢时光”。魏志阳摄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杭州的书场,听的是故事,说的是城市。
风雅钱塘边的杭州人习惯了享受“慢午后”,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日常生活,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大华书场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专业书场,创办于1952年。它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光,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黯淡,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复兴,也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的苦苦支撑。这么多年的起起落落,钱江晚报一直对其进行跟踪报道。
在这里,无数老杭州在轻声慢语中消磨了一个又一个闲适的午后。正是这份欢乐,让大华书场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温暖部分。
2011年对大华书场来说是动荡的一年,它差一点就从杭州市民的眼前消失。经历一年两次“关门”事件之后,书场又重新开张。在新址杭州市青年路48号,《阿六头说新闻》主持人之一的周志华出任新掌门。
新开张后,老书迷惊喜地发现,书场变得青春了。一年过去了,书场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听书的人多么?不久前,记者重访大华书场,听他们讲这一年来的变化。
一张半圆小桌,折射出服务心态
下午一点,青年路上的大华书场门口人来人往,一楼门口,没有巨幅海报,书场的宣传仅靠一个滚动电子屏。
书场的二楼,早已传来了熟稔的欢声笑语。大伯大妈们的桌子上放着各色小零食,和老票友聊着天,等着评弹开场。
“现在呀,什么都涨,就这票价还是一如既往的便宜,评话是8元、5元两档,评弹则是10元、6元两档。”周大伯告诉记者,“半个月是一档书,要是买半个月的长票,每天还能再便宜一块呢。”
记者跟着周大伯上二楼,拐角入厅堂,一眼就看到了舒适的高背藤椅、明亮而古朴的舞台、书画牌匾点缀的四壁,仿佛脱胎换骨。台下不少票友早已入座,170多个座位,已然坐了七八成。
胡师傅是书场的管理人员,每天要为老票友烧上16壶开水,他用这种方法计算着书场的人气。“这些老人呐,11点半就来了。我呢,给他们开门。哪天开水没用上16壶,证明生意就下来了。”
记者细一打量,身前的家具都是全新的——红木月牙小桌,呈半圆形,很是别致。为何换上了这种家具,记者向大华书场的总经理周晨请教。
周晨笑着说,这是为了更好的“顾客体验”:“前后脑袋顶着的直角变成了半圆角,视觉角度像电影院一样错开,看着就舒服了。”
从细节入手,让大家听书听得更舒服,这一年,周晨从不会女工变成了一个连木工活都会的女人,甚至书场的一些木具都出自她手。在她的身上,折射出大华“转型”的影子。
建网站拉团购,老书场破茧重生
下午1点半,一身墨绿旗袍的钱伟良上台了。折扇一抖,双手一摊,《康熙皇帝》就开演了。
正翘着二郎腿的江大爷,已经90岁了,立即挺直了腰板。他是这里最有经验的听客。“我买了30多年的长票,跟借书证一样。”说罢,他用毛巾擦了把脸。书场虽有3个空调,但江大爷还是习惯性地摇着扇子。
老书客自然是大华重生的主力军。周志华提出,票价不变,时间不变,依旧是每天13:30-15:30一场听书。
但留住老客只是第一步,这一年来,大华书场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全新的营销方式:团购。
书场跟各大团购网合作,曾一度打出了这样的招牌:你带着老婆,来了大华,嗑着瓜子还喝着水,突然就被相声给逗喷了!
这样的新模式,吸引了很多听书人。据说,大华书场最火爆的时候,加座到240个。
场子天天爆满,老板还是发愁,因为不赚钱。这样的情况也引来了杭州市政府的关注。上城区文化主管部门针对大华书场的情况,给予了税收上的减免,并鼓励他们进行曲艺类的多元经营。既减轻了担子,也为他们找到了新路子——
此后,大华书场除了相声、评弹外,还慢慢引入了各个曲种。“12月份之前昆曲也会进场。因为场地很小,所以书场决定往高端发展,承接一些游客、宴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等。”周晨说。
现在周晨还在建一个网站:“观众培养需要时间,老年人上网也蛮多的。不仅要开设非遗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专栏,免费组织培训班,吸引更多爱好者进来,还要有个论坛,供票友们交流。”
“大华书场是杭州民间文化艺术的老品牌了,一直以来,文化部门都非常关心、支持它,哪怕只剩下一个观众,也是我们文化服务的对象。现在,大华书场在求变求新,变成一个曲艺表演的场所,非常好。”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说,大华书场的传统不能丢,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