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矿难环境,12人在救生舱内安然度过106小时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出来了,出来了。”10月15日零时28分,在经历106个小时之后,12名志愿者走出了被称为“诺亚方舟”的矿难救生舱。
“在这次综合防护性实验中,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运行正常,供氧、供水、供食都能满足需求,队员的身体状况良好。”舱内总指挥郑天棒说。
这个“诺亚方舟”的全称是矿用移动式救生舱,是常山一家企业研发的,矿难发生时,矿工可以进入里面避难。它长11.34米,高度1.7米,宽1.5米,可供12人生存106个小时。
国家安全生产重庆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总工程师薛朋飞介绍,救生舱共两个舱,第一个是过渡舱,避险时,人员首先进入该舱,在这里,可以把人身上的有毒有害气体隔绝掉。
第二道门进去是生存舱,舱体的空间不足10立方米,这里是主要活动场所。随舱配备的有食品、饮用水、吸附药剂等生存物资。
生存舱里有救生舱的核心部件——供氧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它们可以保证舱体在无电源的情况下驱动使用,同时保证舱内有足够的氧气供给,而且还能驱动救生舱,使之到更安全的地方避险。
试验中,密闭的救生舱被放置在温度达55摄氏度的一个模拟井巷高温房内,与外界的气、电被切断。而通过外面的主控室可以清晰观察到里面的一切。
“现在模拟瓦斯爆炸和缺氧状态。”10月10日晚10点,随着薛朋飞的一声令下,极限试验开始进行。
在主控室,操作人员可以看到12名志愿者在看小说或聊天,这是为了节省体力。另外,大家轮换睡觉,值班者要实时监控仪表,和舱外保持联系。
郑天棒说,他们在里面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矿泉水,座椅下有排便器,可以干净接受排泄物。
12人出舱后身体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是瘦了3到6斤。
为什么要研制这样的救生舱呢?
据该企业一位樊姓负责人说,我国矿难中多数伤亡事故是由于井下没有设矿工安全避险场所。于是,公司去年11月决定引进救生舱项目,今年3月开始自主研发,先后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经过5个月的试验,首台救生舱在8月份下线。
这台救生舱应用了潜艇结构技术和航天生命保障技术等高科技。
比如,在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绝、无外来动力的情况下,救生舱内的温度可以控制在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55%至65%之间,同时可以有效处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这位负责人介绍,这次试验成功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后,就可以批量生产,投入市场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