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荣辉 摄
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高杨斌,1980年出生。
虽然32岁,他却算得上杭州最早研究破解交通“两难”的“老人”之一。
为破解杭州行路难、停车难交通“两难”问题,杭州市委、市政府2005年成立了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同年,出生于安徽桐城的高杨斌,拿到了东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成为杭州交研中心的第一批员工。
工作从“跑大街”开始
也是从2005年起,杭州开始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地翻修城市里的道路。
高杨斌的工作从“蹲大街”开始。
当时,杭州正在实施交通“心脏搭桥手术”——“一纵三横”(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和保俶路)综合整治。
在道路建设前,需要先立项、论证、调研、设计……整个过程相当繁琐。
他要“跑路”。
在每天的不同时段,跑遍需改造路段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交通流量。分析哪里最堵?为什么堵?
他还要像房屋中介一样“跑盘”。
去周边的小区,统计居民出行情况。每天分成几波“潮汐”?几点出门,几点回来?分别去往哪些方向,要经过哪些路段?走路的占多少比例,骑车和开车的又占多少比例?
他要计算。
道路即将拓宽,这棵大树能不能不迁?那幢房子能不能不拆?红绿灯设几个?人行道划几条?公交站点放到哪里,既遵循规定的间距,又不至于扰民?
他还要预测。
两年以后,城市里的人口组成会发生什么变化?私家车保有量会发生什么变化?5年以后、10年以后呢?
这个年轻人,随着杭州城市建设的步伐,慢慢成熟了起来。
2005年“一纵三横”,他负责工程前期论证和设计;2006年“五纵六路”,他主要负责设计;2007年“两口两线”,他开始挑大梁,介入项目管理;2009年“十纵十横”,他是项目负责人之一。
道路的建设和整治步伐
赶不上汽车增长速度
一晃8年。
高杨斌买了车,在大关买了套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成了家,生了女儿。
杭州的拥堵,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并没有消失。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拥堵,似乎成了城市的常态。
随着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交通拥堵成了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道路的建设和整治是有限的。地面、高架、地道……越到后面,越难大规模“动土”,整改余地也越来越小。
而汽车却越来越多。
2005年,杭州城区不过28万辆车。今年,已经超过90万辆。
路还是这些路,车辆数目是原来的3倍多,如何不堵?
再加上城市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大:滨江、三墩、九堡、下沙……居住范围越扩散,每天的交通“潮汐”就越是汹涌。
这些年,杭州想了各种办法“治堵”。
比如去年推出错峰限行,每天限了20%的车,效果立竿见影。但今年,小汽车保有量迅猛上升,限掉的那20%,就快要“涨”回来了。
8年来,高杨斌做各项规划、预测、试验和实践,但仍不时感受到杭州的拥堵之痛。
要把有限的道路资源
让给运输效率最高的公共交通
近两年,高杨斌走上了一条新的“治堵”之路——公交优先叠加智能交通。
最近国内交通科研界最大的一件事,是多个大中城市参与的“建设公交优先”。国家组织几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一项关于公交优先发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杭州市交通研究中心是参加单位之一。
“从长远来看,公共交通的发展,是‘治堵’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公交车又多又快,足以取代或大部分取代小汽车交通时,交通拥堵才有希望真正解决。”
高杨斌说,不能一味地替小车着想。要把有限的资源让给运输效率最高的公共交通。把更多线路纳入快速公交体系,这将产生1+1>2的效果——公交车会开得更快,马路也会更通畅。”
智能交通,则有着更广袤的空间,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对实时交通数据的采集,告诉要驾车出行的人,哪里堵车,哪里不堵,让他们可以避开拥堵路段,或采用坐地铁、公交车,骑自行车等其他出行方式。
去年高杨斌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个软件,安装在自己的诺基亚N95手机上。点开来,是一张杭州地图,红色表示路堵,绿色表示通畅。系统约5分钟自动传回一次交通信号,路况相对准确。
高杨斌每天出门上班时,必定打开软件看一眼,来决定自己要走哪一条路。
如果“红肥绿瘦”,他干脆就不开车,租辆公共自行车上班。
“这套软件目前还在测试和不断完善中,今后随着条件成熟,广大市民也都有望用上,而且更实时、精准,让大家的出行更通畅。”他说。
破解交通“两难”杭州一直在努力
2005年,市区城市道路总长1905公里;到2011年底,城市道路总长2255公里,增长了18%;
2005年,市区高架只有中河上塘高架一条;2012年,市区高架又增加了德胜高架(上塘路至沪杭高速)、留石高架(大井立交至三墩)、石桥路高架(机场路至半山)等;
2005年,市区过钱塘江只有一桥、三桥、四桥(其余都是高速公路桥,要收费);到2012年,又多了庆春路过江隧道、九堡大桥。
2005年,市区地面主干道一般都只有双向4车道;到2010年,市区地面主干道基本都拓宽至双向6车道。
2005年,杭州人恐怕谁也没想到还有“公共自行车”;而如今,6.5万辆公共自行车分布在杭城大街小巷,成为杭州的又一道金名片,成为风靡全国的样板。
……
一连串的数字,说明杭州在“治堵”上花了大力气。
但杭州的城市职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内(尤其是环湖区域),因此,城市从外到内的“向心交通”过于集中。
这些年来,杭州市政府和各部门多方努力,想了很多好点子,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交通“两难”问题的加剧。
“两难”办透露,今年,杭州将加快快速路网建设,打通道路脉络。
地铁1号线很快就要开通。今年将继续加快建设“三纵五横”快速路网,争取在2013年完工。继续打通“断头路”、疏通交通节点。
今年还要继续坚持“公交先行”,倡导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全年规划新增2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5对同台免费换乘站点。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0座,在东南西北建设4个公共自行车服务基地。
还要加大停车场(库)建设力度,全年新增停车泊位5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8000个。
据都市快报 记者 魏奋
- 高铁不输飞机!杭州到合肥全程仅需3小时48分
- 冷空气今天杭州一日游 雨水不多但是风很大
- 杭州地铁指示牌被指元素缺失 网友戏谑"元芳你怎么看"
- "杭州欢迎你"英文标语亮相 为城站长方形出站口独有
- 杭州创意创新创业点子大赛 等来了826个新奇想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