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2004年秋天,杭州在全国首创邻居节。前天,由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民政局、钱江晚报社、杭州市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杭州市第九届邻居节在运河边的会安阁开幕。
9年过去了,这个由钱报参与主办的节日已经成为杭城居民的一次盛会,成为杭城形象的一张名片。
昨天,杭州市文明办透露了一个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近千万人次直接参与过杭州邻居节活动。这个数字让人惊讶。邻居节为什么能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9年,邻居节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给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杭州一套)《我们圆桌会》请来多方嘉宾,一起探讨“邻居节现象”。
江干区红菱社区居民孙小婉,在刚刚举行的第九届邻居节开幕式上当选为好邻居。她对邻居节这九年的印象很直观:“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一碗汤团、一串糖葫芦,就拉近了邻里的距离,关系更好了,认识的人更多了。”
杭州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涛说,高楼大厦让大家的物理空间越来越近,但人们的心灵却越隔越远。一只猫眼,保护了隐私,也隔断了邻里情。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邻居节的出现,让这种现象改变或正在发生改变。”张建涛说,邻居节这九年来,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新型邻里关系:互信、互助,不互扰。
市文明办城市处处长刘婷分析,邻居节的持续火热原因很多。不少活动在设计之初就让大家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比如敲门日、好邻居评选等,而且活动还不断创新,比如今年打造的“邻居节微电影PK”。要说邻居节这九年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刘婷的答案是四个字:和、情、帮、德。
“和”,说的是这九年来我们的活动主题始终突出一个“和”字,强调和谐,拉近邻里的距离;“情”,说的是邻居节的许多活动让人感受到了邻里温馨,比如寻找当年好邻居、百名儿童谱写“邻里心声墙”等;“帮”,说的是每次邻居节都能促进邻里互助;“德”,则是通过活动,提升邻里的道德意识。比如聘请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妈妈”吴菊萍为邻居节形象大使,就是一个很好的带动。正因为这4个字,邻居节的参与人数才越来越多,活动才越来越有影响力。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郑晓东对邻居节的评价也很高。他说,在邻居节活动中,有3种学习:学习对邻居之爱、学习协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学习参与和组织公共事务。如果大家都有了对社区其他成员的关爱之心、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关注之情、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之力,整个社区的治理、社区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
(如想全面了解各位嘉宾的观点,请您收看10月18日、19日的杭州一套《我们圆桌会》节目,首播时间为晚上8点,重播时间为次日早上7点25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