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10月16日,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昨天,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不少家长说“指南”太过教条,其中一些过高的要求,他们不奢求孩子达标。也有家长担心幼儿园是否会一味追求达标,而对孩子实施强化训练。
有家长质疑有家长担忧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该“指南”一经公布,便引发不少幼儿家长的讨论。
“4岁学会体谅父母?怎么可能?”在市民贾女士看来,要求孩子4岁学会体谅父母,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条标准一看就是成人的‘一厢情愿’,是对孩子的苛求。我的孩子5岁了,还经常惹我生气,哪里晓得体谅父母?”
对于“每天睡眠11到12小时、户外活动2小时、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的说法,周女士则认为太过教条了,“用数据量化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真的有必要掐那么准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家长也表示了忧虑,担心幼儿园是否会一味追求达标,依据该“指南”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可能陷入拔苗助长的境地。
“指南”尚未纳入学前教育课程
在幼儿教师眼里,这份“指南”有什么意义?
市第二幼儿园园长陈可可认为,从“指南”的内容看,多是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不存在强行的规定或要求。“如果孩子的成长能做到这样,当然是再好不过了。”陈可可说,“指南”是对孩子自我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至于家长担心的学前教育会否照搬“指南”,陈可可表示,就目前看,教育部门没有将其纳入到学前教育课程中,她也没有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新增教学目标评价指标的通知,因此“指南”的发布,家长完全可以当做是一种育儿经验的补充。
专家称是借鉴而不是标尺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林炎琴认为,幼儿家长应首先认清“指南”出台的初衷,它是为了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当下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剧。林炎琴说,学前教育“小学化”弊多利少,她更赞成寓教于乐的方法。
林炎琴称,“指南”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出来的,对大多数孩子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因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原因,也不能否认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把‘指南’当成是一个衡量所有孩子的标尺。”
- 幼儿园厕所里溜进一条蛇 专家说翠苑有蛇属正常
- 杭州城西一家幼儿园教师办公楼女厕发现一条蛇
- 厕所里潜伏着一条“偷窥蛇” 女老师吓得哇哇大叫
- 陈加元:坚持高标准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
- 杭州要办国际标准的宠物狗大赛 参赛狗狗身价过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