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很喜欢给孩子拍照,在她眼里,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没有地域之分。她喜欢班上的每个孩子,希望他们都过得开心,学得很好。林柳青摄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杭州莫干山路小学(以下简称莫小)祥符校区,是一所公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开学一个多月,学校突然进入密集家访期。莫小一(4)班班主任林柳青上周五家访了两位学生,本周有两次家访。
叮嘱家长不要家暴,成了挂在老师心上的一根弦。因为,同样是外来务工子女,6岁女孩小如在温州被父亲罚跑6小时,不幸身亡(详见本报10月9日A8版)。
外来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到城市,他们平时只问学习,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却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关注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身心变化。这让老师颇为头疼:在学校里刚刚纠正的一些习惯、意识,一出校门,孩子就会抛到脑后。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关注,也是老师此次家访的目的。
本周,记者跟随林老师家访两户学生家庭,又对话了10位家长,他们家家都舍得为孩子上学买电脑,但平时也下得了手打孩子。他们都关心孩子的成绩,却没意识到传递情感温暖、信任、爱和自豪,比惩罚、否定和指责都好。
为了孩子读书,一年级家长开学都买了电脑
莫小有两个校区,北站校区本地孩子入读,800多人,祥符校区外地孩子入读,1043人。今年两个学校都新招了一年级新生,北站校区26人一个班,祥符校区42人一个班。
莫小校长郁明说,两个校区的家长,除了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孩子读书的关心,并无二致。
在郁明眼里,能够把孩子从老家带到城市上学的外来人口家庭,都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努力奋斗,认真储蓄,将来不管是杭州还是家乡小镇,能为孩子争取一片基本但长久的立足之地,退一步是给孩子争一个比自己好的未来。
但让孩子读上杭州的公办学校,并不容易。莫小祥符校区今年一年级招生,共有1080个人报名,审核时452个学生家长符合缴纳一年以上社保、在服务区内居住一年以上等条件,学校把一年级从5个班扩成7个班,最后依然有100多位学生由教育局调配到其他公办学校。
三(2)班一位陈姓家长回忆,她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准备:换一份交社保的工作;平时懒得去办的暂住证,每年必办;搬家到学校服务区内,得到一张住一年的证明……
家长们对孩子也不吝惜投入。一年级新生开学,很多家长都去买了电脑。因为老师经常会传录音给孩子学拼音,家长QQ群会互相传递孩子做作业情况……老师经常会接到家长电话,“电脑买来了,怎么申请QQ,怎么上群空间看作业……”
他们舍得金钱付出,却忍不住要打孩子
家长们对孩子充满期望,要求也就特别严格。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星星奖励,其他孩子得到了,她觉得孩子表现不好,把孩子打出了鼻血。
在莫小祥符校区教一年级的袁老师说,这里的家长比城市孩子家长更看重学习成绩。
林柳青班里一个小男孩,也经常挨妈妈的揍,因为他和邻居同班的一位同学比,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除了成绩不好要挨揍,生活习惯不好,或者学习态度不好,孩子也会被揍。
一位学生在交给老师的日记里说,妈妈老打我,我恨她。
负责莫小祥符校区的副校长周国丽印象里,学校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河南、安徽、四川、江西等,也有浙江的。他们大多从事生产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文化水平多是初中、小学。
“这些父母自身,也是这个城市处于过渡期的居民。在这里工作的人,基本不太想回老家,目标是结束他们的租房时代。在追求目标的途中,小部分能获得成功,买下房子站稳脚跟;更多的是陷在动荡之中,如履薄冰。他们对教育规律很少有理念和了解,辅导孩子功课能力不强。有时,生活压力爆发,他们会情不自禁宣泄在孩子身上。”校长郁明说,他们实现梦想的过程,会艰苦一些。
在祥符校区一(4)班,有10来位家长拥有小轿车,他们成为其他家庭的榜样。也有家长,自身性格压抑,每天会对孩子发火。
老师说:粗暴可以制止,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易纠正
每周三中午15分钟整理课,林柳青会给孩子们讲生活习惯和卫生常识,有时给孩子们讲故事。这周三有点特别,高年级的哥哥姐姐正在给一年级新生做入少先队测试。一张纸上10多个问题,学长问,学弟学妹们答,一位孩子说,我反正入不了少先队,不考了。
林柳青问了孩子,孩子说,妈妈在家说过,你不行的,入不了。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林柳青很上火。
打骂孩子,开学后老师一个月工作做下来,家长逐渐接受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正确。但家庭教育观念,有时改变起来很无力。
老师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但这种理念,林柳青发现,很难和制止打骂一样,迅速传递给家长。父母只问孩子学习,平时与孩子缺少沟通,很多家长半夜才能收工回家,有时天蒙蒙亮又要出发,他们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关注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身心变化。
她担心,孩子在父母长期弱势、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会习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变得自卑、冷漠、羞怯、焦虑、排斥,甚至自暴自弃。
杭州望江门小学教师顾晓萍曾做过一个调查,五年级58名外地学生,受到委屈,选择独自生闷气谁也不告诉的孩子,占到一半以上。“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谁”,也是一半以上孩子选择“谁也不说”。“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同样是过半数孩子选择“反踩他一脚”,“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的比例分别是20%、10%、16%。
顾老师在调查报告中记录,社会舆论虽然给了外来务工人员许多正面关注,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数人生活的地区和环境是城市人不能想像的。周围杂乱的地理环境,低矮狭小的房子,昏暗的灯光,简陋的设施,一家人之间毫无隐私,大人可能已经麻木,但这对正在接受正规教育,对未来有着美好渴望和憧憬的孩子来说,现实是如此的让人失望和不公。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杭州市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外来人口为235.44万人,占总人口数近三成,其中,在杭州入学的学龄人口有21.7万人。
近些年,外地户籍孩子和本地孩子混班就读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杭州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蒋锋说,杭州整个城区的学校,40%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许,你家替你保洁的阿姨,家里就有一个在杭州读书的孩子;也许每天站在小区门口的保安,是为他的孩子在站岗。
然而,家长的社会心理,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是仅凭教育就能改变。
- “同心·图书馆”落户嘉兴秀洲区新居民子弟学校
- 记奉化力邦社区新居民陶文娟:第二故乡舞蹁跹
- 董碧辉:误人子弟费,也得收
- 低保子弟上大学有人送他电脑 有电脑就不能申请补助
- 丈夫因脑瘤双目失明 外来媳妇一人撑起这个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