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绍兴这么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建设者,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单位感受很深,当下的民生实事真的应该关注一下这部分群体。”这是昨天采访中,市人大代表宋金才的一番肺腑之言。征集201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的话题,得到越来越多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除了市民热情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昨天采访中一些代表和委员们也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打工15年的外来员工买房,老总感触深
宋金才说,随着绍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建设者”加速增多,他们已成为绍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外来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其生活管理也成为一大民生课题。
宋金才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他们集团公司一对外来员工夫妇,在绍兴呆了15年,想留在绍兴生活,最近刚刚在平水那边买了一套房子。因为靠夫妻俩打工收入,能够负担得起的就只能是偏远郊区的房价了。
“在劳动密集型单位中,基层员工基本都是外来的“90后”,他们对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就业、生活、住房等方面应该多帮助解决问题。”宋总说,外来建设者这支力量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绍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不能忘记他们这个群体。
“每年过节的时候想在外面吃早餐很难,为什么?摆早点摊的开餐馆的多为外来建设者,过节都回家了,可见这部分群体对绍兴民生消费影响不小。”昨天,来绍工作多年、已经在绍兴有车有房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已经融入绍兴市民圈,但说起民生实事,他还是想说“外来建设者”这个话题,希望社会多给予关注,建议政府加大力度多给予政策优惠和关心。
“同城化”居民待遇,“住”的话题最关注
针对这个话题,徐先生觉得,应该多给予这个群体“同城化”的居民待遇,包括医保、教育、住房等方面。比如教育,眼下外来建设者子女大多只能上民工子弟学校。比如住房,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或人才公寓,一般都是高层次人才才能享受政策,覆盖面还不是很大。而同样在外地打工,作为外来建设者也许会选择房价更低的城市留下来打工。所以,为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最好在政策上多加考虑以吸引外来人才留下来。
对徐先生的话题,市人大代表王姿琴也体会很深。她身为鉴湖镇党委书记,对基层的外来建设者状况也很有话语权。王姿琴说,这几年基层工作中“外来人口”的称呼已改成了“新市民”,“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已改成了“服务工作”,这样的细节说明一点:理念在转变,外来人口生活保障条件逐步等同于市民。而眼下最大的问题还是“住”的问题。有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针对一些“外来建设者”的申请,绍兴也可以开放些、多包容些。
对此,市政协委员林作河也认为,加强“外来建设者”生活保障性问题已成为一大民生话题,在就业、就学等方面应该多出台些政策,特别是住房问题,人才公寓、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面向外来建设者的门槛是否可以更低些。比如就服务行业来说,那些贡献大的优秀员工或技能人员,是否也可以考虑在内,条件适当放宽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