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顺着狭窄的青石小路,穿行于斑驳的白墙黛瓦间,一个竹篓,几根扁担,一只酣睡的小猪和几块高高吊着的熏肉……近日,在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信步游走,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恍若梦中。
有做梦的,自有圆梦的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门源保存着以省级文保单位——建于清乾隆晚期的叶氏建筑群为代表的各类物质遗存,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龙游把保护和开发这一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重点,在编制了三门源村古村落保护的系列规划、筹集200多万元对7处重点和濒危古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古建筑的人为破坏,重点规划建设三门源村后溪沿安置小区,集中安置住房困难户,且新建房屋采用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徽派建筑风格,与村落古朴风貌相得益彰。“目前村里多家农家乐开张营业,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三门源访古探幽。”石佛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以火山瀑布区、古镇居民区、宗教文化区及生态保育区等四个功能区为着力点,努力把三门源建成国家4A级景区。
事实上,龙游县在对县内各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上,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早在2009年,该县出台《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实施办法》和《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省提出产权置换保护机制:凡是古民居原产权人自愿将产权转让给政府或集体的,政府和集体给予另选宅基地安置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及产权人把古建筑等捐献给政府保护,县财政根据贡献给予适度的奖励;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在不拆毁古建筑的前提下,通过购买非国有古建筑等方式参与全县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庙下乡长生桥村的傅氏故居、溪口镇的胡氏民居……据不完全统计,该县目前已有近50座古建筑通过产权置换的方式得以妥善的保护和利用。
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也让民间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的意识逐步增强。模环乡蛇塘坞村修缮一新的方氏宗祠里,作为带头修缮的发起人方志鸿每次回村都忍不住驻足留念。“祠堂原是私家官厅,打小就知道是明朝嘉靖年间所建,有些来历。”已80岁高龄的方志鸿坦言,前年他和家人凑足8万余元,再号召村民捐资,共募集17万元花了1年多时间把祠堂修葺一新。而今见宗祠成为了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和图书室,他欣喜不已。
龙游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钟金柱:古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存,我们责无旁贷。接下来,龙游将不遗余力,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村庄整治与“一村一品”、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培育成抚今追昔、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幸福家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