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 在接受抽样调查的180位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有购买保健品的经历,其中四分之一老人曾经受骗上当。22日上午,在由省、绍兴市、嵊州市消保委举行的老年保健品消费揭示会上,嵊州市消保委通报的一份老年保健品市场调查结果引人关注。
保健品让老人很受伤
绍兴市消保委统计,近两年来,市消保委系统共接到老年保健品消费投诉69件,其中食用类63件,非食用类6件,存在的问题包括涉嫌夸大功效、虚假宣传、质次价高等销售陷阱,以及无保健品批号、无厂址、添加非食品原料和过期、变质、有异物等。
越城区80岁王智荣老人就是保健品消费的受害者。前些年,他经人介绍,去听了一次“教授”讲座,说一种叫“康乐安”的保健品,包治不治之症。“现场的几个推销员十分热情,像子女一样关心我们的健康。的确,对于老年人而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身体好了就不用麻烦子女,可以让他们忙自己的事业。我狠心花了好几个月的退休工资买了一套保健品。没想到吃了一个月后,出现严重的便秘、痔疮发作、肛门出血不止,血压升到收缩压190、舒涨压98……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才恢复。而此时,商家早就不在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市还有不少。去年底,嵊州的杨大妈在推销员的情感攻势下,花5800元购买了据称有降血糖、降血压功效的保健品。服用一年后,发现血糖从正常变成了Ⅱ型糖尿病,不但未见降血糖功效,还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老年人消费很盲目
调查显示,22%的老年人不清楚服用保健食品有什么功效,有11%的老年人认为保健食品和药品有相同功效,更有10%的老年人把保健食品用来治疗自身的某些疾病。工商部门相关人士介绍,保健食品其实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并非等同于药品,不能治疗疾病。
然而,部分老年人在进入晚年后,由于过于关心自己健康,一味迷信保健品,常年服用甚至大量购买各种保健品,形成迷信保健品的心理习惯,给不法商人以可趁之机。不法经销商正是利用老人这一弱点,夸大宣传产品功效,诱使老人消费。
除了消费盲目外,部分老年人的消费维权意识十分淡薄。调查显示,约四成老人在购买使用保健品上当受骗后,会向有关部门申诉,但还有近四成的老年人怕别人笑话,自动放弃维护利益,选择自认倒霉。
亲情攻势是推手
受骗的老人都表示,经销商采用亲情攻势等方法,很容易让人解除心理戒备。如嵊州的张大妈结识了推销某品牌口服液和保健仪的王某,王某的亲切关心和热情服务,让张大妈觉得比自己的亲子女还要贴心。半年后,王某向张大妈哭诉母亲生病急需用钱,张大妈和小姐妹毫不犹豫在王某处购买保健品,共花了16万元。其中张大妈拿出2.49万元。没过几天,这个比子女还亲的王某就和公司一起“人间蒸发”了。
市消保委秘书长娄华鑫告诉记者,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不断减少,子女们忙于事业,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因此,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保健品经销商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开展各种亲情攻势,获取老人的信任,使老人一步步走进陷阱。“重阳节到了,我们想借这个节日对广大子女说一下,很多时候保健品的无孔不入是与老年人的情感寂寞有关,平时家庭和社会应该多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减少老人们对保健品的过分依赖。”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