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 在舟山市网球协会副秘书长邱保国的手机里,除了家人和同事,他只混一个圈子,那就是网球圈,身边要好的或是关系一般的朋友都是因为网球而相识。
10月13日,他和协会里几位网球爱好者一起,又去观摩上海网球大师杯的比赛了。
邱保国说:“阳光、时尚还不足以形容热爱这项运动的这个圈子里的人,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运动项目,这个圈子里的人也是。 ”
80年代,他三分之一的工资都用来打球
邱保国接触网球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本不是网球专业的他,硬是把爱好当成了专业,做了舟山级别最高的教练。在舟山网球的圈子里,邱教练的名字为很多人所熟悉。
80年代初接触网球之后,苦于没有场地打球,大年三十空无一人的大街、泥地操场,都是邱保国和同学一起练球的地方。毕业回舟山之后,一片网球场都没有,他和几个网球爱好者只能在学校操场打操场网球,他们自制简易的网架,学生走光了就去练球。“那时候连下雨都会去打球,这样练球几乎也不讲技术了,体力倒是那时候给锻炼好了。 ”邱保国说。
80年代后期,舟山有了第一块沙地网球场,接着成立了舟山第一支网球队——老年网球队,邱保国担任教练。“我记得那时候还是用木质的球拍,穿线都要拿到上海去,一个球拍就要16元,我每个月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资用来打球。 ”邱保国用“狂热”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对于网球的感情,因为如果热情的温度没有那么高,他不会这样。
90年代中期,舟山在华侨饭店有了第一片正规的网球场,1998年,舟山市网球协会成立,2002年,成立舟山第一支正规的网球队——华狮网球俱乐部,邱保国带着队伍出去比赛,曾在省内各种公开赛中多次夺冠。到现在为止,舟山大大小小的网球场有60多片。
邱保国说:“我的交际的圈子在不断扩大,因为热爱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了。 ”
观赛不仅仅是感受,更是学习
怎样才能提高竞技水平?除了训练,还有交流和学习,观看大型比赛,向国际一流运动员学习,这件事邱保国做了快20年。
“90年代初,我去上海看‘沙龙杯’的比赛,那时候连上海的网球场都不正规,那是我第一次看国际赛事,当时只邀请了四位球员来中国比赛。 ”邱保国说,到了1998年,上海举办喜力网球公开赛,一办就是6年,他坚持每年都去观赛。
2009年,ATP大师赛来到上海,舟山网球圈子里的这些教练、裁判和爱好者特别兴奋,赛事规定,世界排名前20的选手全部强制参赛,全球最顶级的选手都要来中国了,这种学习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邱保国和协会里的人一般会在上海待着看两三天,大家慢慢地也摸索出了一些观赛的经验,比如,大师杯的比赛不用提前买票,现场找黄牛买票更便宜,现场没人提醒,但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将手机调为震动,在运动员打球期间不发出声响,直到一个球结束,才鼓掌或者是发出加油声。“网球运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与规矩,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的普及是肯定的。 ”邱保国说。
网球的发展,他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10月13日,邱保国和其他爱好者一行7人驱车去上海观赛,今年进入半决赛的球员都是顶级球员,穆雷、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四大天王,三个进入四强。
“可以说每一次出去看比赛,都是一次震撼。 ”邱保国说,今年的大师赛没有提前购票,结果发现去买黄牛票的时候票价更贵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进入半决赛的球员是最顶级的球员,更因为中国热爱网球运动的人更多了。 ”
以前去上海看比赛,可以花最少的钱看最好的座位,因为看网球比赛的观众少,稀稀拉拉的一共没几个人,座位便可以随便坐,十几年,网球在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邱保国观赛多年,总结了网球比赛现场的几大变化:一个是场馆的变化,现在的场馆不仅用正规来形容,那简直就是豪华;其次是赛事规格的变化,从以前的邀请赛到现在的大师赛,办赛的规格越来越高,奖金高,排位重要,球员打得拼命,观众看得更高兴;再就是观众的变化,从稀稀拉拉的观众到现在座无虚席,从以前观众在比赛时使用闪光灯、打电话、随意走动来说,现在的观众更加懂得网球的礼仪。
“现在特别后悔没学好英语的口语,身边坐着的都是老外,有俊男有美女,看见他们那股兴奋劲儿,我也特别有那种想要交流的欲望。”邱保国说,混这个圈子久了,出去的机会多了,也能够看到舟山网球与外面的差距。人才,舟山网球缺人才,缺专业球员,缺教练,因此制约着舟山青少年网球的发展。
网球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或许就像邱保国说的那样,阳光、时尚还不足以概括这项运动,它的内涵更加有文化底蕴,也更厚重。
所以,舟山的网球圈在不断地扩张。
- 台湾舟山开启“南海观音普陀山寻根之旅”
- 舟山市委组织部组织机关离退休老同志开展“敬老月”活动
- 舟山群岛新区实现县县电气化
- “微茶楼”聚集人才共话舟山港综合保税区
- 舟山市系列入室白闯盗窃案告破 犯罪嫌疑人落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