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一阵阵震天的锣鼓声,一幅幅红底烫金字的门联,一把把锃亮的镰刀,经过春夏两季孕育成长,富阳市渔山乡1700亩稻田在10月28日吹响开镰号角,迎来秋天的收获季。祖祖辈辈生活在渔山的乡下人,认购“小粮仓”的城里人,今天都在这个小山村聚拢起来,共享收获的喜悦。
为办节,全村“high”起来
顺着渔山乡的公路向渔山乡出发,远远便看到渔山村入村口处,用金色稻草堆出了一个3米多高的拱形门,门上贴着大红底纸、黑色书法体的“稻香渔山”四个字。渔山村村民李来芳说,这个拱形门是她和其他三个村民,花了两天时间,挑选了3车最齐整的稻草堆出来的:“从前村里收割稻子,从来没办过今天这样大场面的喜事,我们早早开始准备了。”
渔山人对这场盛会的热情,仿佛在这一天集中点燃了。
为了迎接今天的丰收,富阳市互利粮油专业合作社社长周午福通过富阳市农机推广站推荐,特地在靠近稻田的厂房里安装一台稻谷烘干机,这台烘干机一次可以连续工作25小时,最多可以一次性烘干12吨稻谷。“今天田里收割的稻谷,立马可以放进机器烘干,不怕遇上连续阴雨天气,又能保证稻谷新鲜。”此前,他已经有了2台自动插秧机、3台自动收割机。
与周午福的现代化装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渔山乡100多平方米的农耕馆在渔山村正式开馆,免费开放。明朝留下来的石臼,民国时候的石磨,上世纪80年代使用的全木系谷风机、打稻机……一共有50多件各个时期的传统农机,都是在渔山乡农户中挨家挨户搜罗出来的,向大家呈现渔山人的传统农耕文化。67岁的渔山乡五一村的周志鹏无偿贡献了自己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石臼、石磨等法宝:“让年轻人们能够看一看,了解祖先们是怎么种田的。”
而渔山收割的喜悦,散落在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村民自主参与设计制作的上百个稻草人,在广阔稻田里“拗”出各色造型,吸引很多人驻足拍照;渔山村农民画家自己设计的墙画,再现古时农民耕种的场景;村口免费的爆米花铺子,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出一炉炉香喷喷的爆米花,惹得孩子们一阵哄抢,好不热闹。
稻田里,城里娃懂事了
“隔了四个月,这里变得更漂亮了,金灿灿的稻谷多诱人。”来自富阳市区的认购户余昀看着眼前的稻田,发出这样的感慨。
四个月前,余昀带着女儿孙语恒来到渔山村认购了2分田。“上一次来秧苗刚刚开始种下,现在已经到了收成的季节。”在富阳市区生活了20多年,一次偶来乡下游玩的机会,余昀发现了新天地,“从来没有发现富阳还有这么美的一片纯天然的稻田,与城市里高楼林立,工业区的厂房相接完全不同,我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自然的环境,出产的稻米也一定更香甜。”
对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孙语恒来说,渔山村给她带来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种稻子要先插秧,插秧的时候脚可以踩在泥地里面,稻子长大了要收割,收割完了还要打稻子。她甚至觉得,与村里的孩子比起来,自己的童年缺了个角。“不过现在补起来还不算晚,以后我可以经常来玩。”
墅溪村村民汪明安这次来渔山村认购3000斤稻谷。早在4年前,汪明安自己家的2亩地承包给相邻的萧山苗木合作社。4年来,他不愿到别处购买大米,每年都来渔山村订购稻谷,加工成新米给自己家人、亲戚食用。“这里出的稻米,就像自己家种出的粮食,吃着放心。”
在这天开放的一片手工割稻的试验田里,来自富阳的市民徐军和儿子徐奥扬,正在渔山当地村民的指导下,拿起镰刀,学习割稻,9岁的徐奥扬已满头大汗,却学得有板有眼,异常认真。徐军说,孩子平时不喜欢吃米饭,偶尔也会耍小性子浪费粮食。这一次要带他来体会一下种稻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前孩子根本没法领会这句诗的含义,通过今天的劳动,他或许会知道珍惜的含义。”
据统计,从6月发出召集令,前后一共有146户人家来到渔山村认购了150多亩稻田。在现场办公的“小粮仓”认购点,前来认领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位名叫王二明的市民早上8点半就来认购了2亩稻田。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下人、城里人对稻米热情的回归,真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