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今年秋天,第四次参加纺博会的季国苗带来了自己的服饰品牌。10月26日,2012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吉玛良斯”的出现赢得了众多客商的赞许。
这并非绍兴本土服饰品牌首次现身大型展会。在传统纺织品贸易、制造利润愈加低薄的今天,向利润率更高的前后道转型,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恨布不成衣”仍是纺织之乡一个产业遗憾。
“吉玛良斯”最大的胜算,在于选择了一条与先驱者迥异的前行路线。
作为“吉玛良斯”品牌的“母体”,“华通色纺”的第一步,是向上游延伸。
2008年前的季国苗从事棉花贸易、制造业。在其他纤维领域,他并没有任何技术优势。国际金融危机掀起的飓风,逼迫他寻找避风港。
当时,纺织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并非全是诱人的“蓝海”。以季国苗此前深耕的棉花领域为例,一批大型企业已占据先机,相互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后来者面临的是白热化的“红海”。
彼时的汉麻却是个例外。这种被誉为“天然纤维之王”的材料,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过传奇——当时中国南方边境战事犹酣,由于气候潮湿,许多官兵患有脚气、股癣、烂裆等疾病,军方开始寻找适用军服的新纤维,汉麻以其吸湿、透气、舒爽、散热、防霉、抑菌等特异性功能,很快被列入首选。
此后数十年,因为大规模原料种植难题,加之麻类面料固有的褪色、起毛、刺痒感等弊病,汉麻的产业化并不顺畅。熟谙市场趋势的季国苗此时看到了隐藏其间的商机。
“华通色纺”以1000余万元的研发投入,达成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下属的汉麻中心的合作,成功对汉麻纤维进行改良,攻克了汉麻面料的痼疾,“汉麻棉色纺纱”等新品获得专利。2009年,“华通”投入1亿元上马的年产6000吨汉麻与棉混纺纱工程,跻身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之列。
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从研发并生产第一批汉麻与棉混纺纱,同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到完成第四代麻棉色纺纱的工艺定型,仅用四年时间,“华通色纺”成功实现由棉到麻的跨越。
更多的竞争对手在此前后进入汉麻领域。当中国汉麻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汉麻的产业化进程也在沿着既定轨道加速前行。2011年初,汉麻产业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上海、云南、江苏等省市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当地汉麻产业发展。
新进领域又将重现“红海”,季国苗开始实施他的第三次转型,进入功能性家居内衣服饰领域,为打通汉麻全产业链垒高门槛。
今年3月,主打家居内衣系列的汉麻服饰品牌——“吉玛良斯”品牌出世。
“在做品牌前,有同行规劝我别冒险,先进入的都在转行了。”接受采访时,季国苗一再强调自己并非一时头脑发热。但事实上,在国内一些大牌服饰库存加剧、利润下滑的今天,“华通色纺”的第三次转型,的确需要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相对于此前绍兴出现的诸多服饰品牌,吉玛良斯绕开了竞争更为激烈的外衣市场,转而攻打家居内衣服饰领域,走了一条小众化的路线。在柯桥天虹大厦的品牌专卖店,多达20余个品类的内衣家居服饰,售价大多在千元以上,高附加值的立足点,正在于汉麻面料的特殊功能性。
“没有原料优势,我不会做服装品牌。”目前,在原料、面料、服饰三个环节的开发中,华通色纺已经投入了3000万元,一个汉麻领域的全产业链条已经成形,并在前后道研发中形成比较优势,季国苗自信,“别人要追赶,起码得五年时间。”
吉玛良斯的市场攻略,也有别于传统的品牌服饰。
今年7月,“吉玛良斯”品牌问世仅4个月后,就作为中国女排的冠名产品,出现在了伦敦奥运的赛场上。这不仅缘于季国苗与主教练俞觉敏的个人关系,更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营销,瞄准的正是体育界对抗菌、吸汗、排汗功能服饰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吉玛良斯的直销市场开始启动。11月,“吉玛良斯”的第5家专卖店,将在杭州大厦开业。目前,专为运作“吉玛良斯”品牌而成立的新公司——上海圣麻服饰有限公司已经开始运营。采用直销与加盟方式,“吉玛良斯”准备在全国开出100家店铺,在市场磨合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
在竞争并不那么激烈的功能家居内衣服饰领域,赢得国际认可的难度要远远小于男女装品牌。10月上旬,在韩国首尔国际时装周上,“吉玛良斯”代表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发布时尚秀,这是绍兴纺织企业首次走进韩国时尚中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目前这一品牌仍处在不断的投入之中,短期内没有大幅赢利的可能。但从做棉花贸易到办棉纺厂,由生产白坯纱为主转为生产色纺纱为主,从转向汉麻新纤维到拥有自己的服饰品牌,华通色纺走了一条适应产业演进规律的道路。
而这,正是季国苗苦苦寻找的真正的蓝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