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保中(右)和大女儿在新整修的教学楼前。
浙江日报德清11月1日电 下午3时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德清育才学校的学生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有的坐上“长鼻子”校车准备回家,有的在篮球场上训练,备战县里的校际篮球赛。
来自安徽六安的校长臧保中介绍,这片26亩土地的新校区,今年由政府无偿提供给学校。目前6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已搬进新校区,再过两三年,其他年级的孩子们都会陆续搬来。
11年前,当过4年乡村教师的臧保中偶然听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说起,孩子在德清上学难,便萌生了来德清办学的想法。当年9月,他盘掉自家的小企业,和一位远房亲戚共同出资20万元,办起这所民工子弟学校。
一开始,学校租用一间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当校舍,第一年招收150多名学生。教室只有一面墙有窗户,无法通风,学生们更没有活动场地。
随着德清经济快速发展,前来就学的孩子也成倍增长,如今已有近2000人,其中幼儿园约400人,中小学生1600多名。学校也从春晖街搬到私营城,再搬到经济开发区,先后换过3次地方。因为教室紧缺,臧保中只好把班级规模扩大,最多时一个班有70多人。
今年,原三桥中学合并搬离,政府主动把空出来的校区给了育才学校。“有了新校区,我们可以控制班级规模,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臧保中说,
7年前,臧保中把全家人安顿在德清,成了新德清人。谈起德清10年的教育变化,臧保中深有体会。
育才学校的学生居住得比较分散,最远的离学校近20公里。以前,学校用3辆中巴车接送孩子上学。因为车子小、学生多,每天都需要来回接送好几趟。2010年,育才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坐上了统一配备的校车。现在,两辆“长鼻子”、3辆大巴,每天准时来到育才学校,接送500多名孩子上下学。
“前几年国家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县里面对我们学校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我们还和开发区中心学校结成了互助共同体,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臧保中说,“这学期每个班又用上了政协捐赠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一样都不少。”
两年前,大女儿臧华娣大学毕业后本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但臧保中说服她来到这所学校。他说:“现在办学环境越来越好,我希望用几年时间培养出接班人,把学校好好办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