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居民共建家园
《知行河庄》的封面上,简简单单地写了这么一句话:身入心方近,心近情自生。
这是萧山河庄街道工作人员自己出的一本文集,书里收录了18篇调研报告、14篇民情日记、200条政务微博。每字每句,全都源于河庄的现实生活。这里面的声音,不是单调、呆板的,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现实气息。
他们记录下的,都是一些正面、向上的东西,让人们体会生活中的美——
“向前村的刘阿二110周岁了,是萧山最长寿的老人。如今六代同堂,其乐融融。和谐社会人增寿,为老人祝福。”
“新和村14组村民鲁才兴74岁了,却掌管着三四亩土地。老人说,不是说城里人兴锻炼身体吗,我种地也当是锻炼吧。”我们被老人逗乐了。其实,幸福很简单。
2011年6月,河庄街道在全萧山第一个开通了民情微博。1968年,萧山第一期大规模人工围垦,人们肩挑背扛治江围涂,把一片滩涂地硬是围成了万顷良田。河庄,就是围垦精神发祥地。如今,这个昔日偏远的围垦乡镇,一跃成为萧山江东新城的门户。
“微博既为推动政府工作,也为多渠道、全方位地反映社情民意。”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国梅说,如同常年开放的村民议事厅一样,他们在这里听到了百姓的各种声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在寻找一种关注发展的独特视角。
从2004年开始,萧山临浦镇相继举行了世乒赛、亚洲挑战杯男子排球赛、全国女排联赛和乒超联赛等大型比赛,现在每年有10多场这样规模的赛事在小镇上演。以前看到明星,观众们都激动地跑过去要签名。现在,即便是蔡振华走过来,他们的反应会是:热情地打个招呼,接着说,“有空的时候,我带你去村里制作腌菜的人家看看。”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镇的眼界。
而让临浦镇党委副书记陈文红真正欣喜的,是人们行为习惯的变化:第一次举办大赛时,看台上聊天的、嗑瓜子的、吸烟的人很多,举办方不得不用高音喇叭和大屏幕不停提醒。现在这些做法都不需要了,乡亲们还知道羽毛球比赛时不能开空调这样的细节。
走进浦二村,这里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新房。农家小院错落相邻,间隔着菜园子、灯光篮球场,多的是朴实无华。刚到此地的外人,起初总会为几乎寻找不到任何光鲜的符号而失望。这个时候,村支书韩永尧就会乐呵呵地告诉他们,浦二村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全杭州最洁净乡村”。
洁净不仅是院里院外的,还渗透到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里。房间里,用上了村里统一配发的垃圾桶,不用看客厅、卧室,就连天天做饭的土灶和煤气炉,都擦拭得蹭亮。
对59岁的村妇邵兴娣而言,“最洁净乡村”的意义,在于吸引在萧山市区工作的孩子多回回家。不过,她也有自己的担心。
邵兴娣家门口停着一辆福特福克斯,是儿媳的。小小的院子里,已经容纳不下第二辆小车。浦二村的村道是这几年拓宽的,4米多宽,设计时想想足够了,但没料到逢年过节,小村子里也会堵车。
城市化是萧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农村道路密度一天天提高,屋厦相连,百业繁忙。萧山近年规划了“一心三区七新城”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6年的48平方公里增加到77平方公里。
城市的脚步越来越近,萧山农村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乡土结构,也随之悄然改变。因土而生的生产模式,变化出很多新的方式。不少萧山人告诉我们,谁先完成了自我的转变,谁就踩上了乡村未来发展的节拍。
于是在50岁的年纪,孙云球,这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在浦阳开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乡村改造计划。他和村里合作建设了桃北新村,近千户农户如今都住进了敞亮的新房。整个小村用生态环保理念设计,被列入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从2005年至今,七载寒暑,他拉起一支队伍,在这里通渠、植树、修路,结合周边450平方公里的“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他想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原生态田园人居的样本来。
如今,这处生态园已经扩大到了3500亩的规模。有意思的是,建设期间,生物学家在此地发现了桃花水母——这是一种发源于6.5亿年前的美丽物种。
自然的美,如此存续。晨起之时,观山看水、虫鸣悦耳;傍晚时分,静听天籁、坐观物华。现在,孙云球常跟他的两个女儿说起他的童年故事,美丽乡村如同一幅画,他要把这幅画移植进现实来。
过去5年,萧山新增国家级、省级生态镇21个,吸纳众多民间资本的投入,城乡环境更加秀美宜居。今年,当地还制定了3年投入462亿元的一系列发展行动计划,要对18个城中村(社区)实施改造,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布局路网、村落农居形态和城乡空间结构。
空间的大气,伴生着精神的大气。
在萧山当地论坛“湘湖社区”上,网友“youyou”说,外来人口为萧山创造着实实在在的价值和繁荣,“新萧山人”在萧山创造价值,同时也享受着萧山的现代生活。
“人的发展是归宿。不论是原住民,还是外地人,只要是生活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人,都值得享受幸福。”郭维涛说。
曾经遍布水田和砖厂的萧山湘湖,现在成了萧山百姓的休闲地。旁边的闻堰镇老虎洞村,村支书张建平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脉动。这个萧山湘湖边的小村子,距离湘湖最高端的楼盘不到500米。完成了征地、分红之后,很多村民在景区里当起了清洁工、花木匠,过上了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8000年前的萧山湘湖跨湖桥,一条独木舟拉开了浙江人与海洋故事的序幕。在一幅钱塘江与杭州湾演化的变迁图里,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近水而居的萧山先民,凭借着适应自然的智慧,生生不息。
而今,萧山人在经济大潮里,从容不迫地面对每一次改变。萧山的繁荣,让他们憧憬,使他们坚信——向上、向善、向美,这里能够承载他们下一站的幸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