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4日讯 金秋浙江,处处美景。
刚出炉的三季报显示,浙江经济企稳向好,年度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就看最后的冲刺。
而眼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浙江实体经济面临又一次大考。
10年,这样的关口一道又一道。危中寻机,克难攻坚,浴火重生,浙江实体经济历经锤炼。
10年,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1万亿、2万亿和3万亿元,城乡居民富裕水平、社会均衡发展水平、科学发展GDP质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均连年位居第一。
而今,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航道上,浙江实体经济又一次扬帆启航。
振兴实业,坚守和回归夯基石
2011年,浙江生产总值32000亿元,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首度跨入GDP“三万亿俱乐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大关。
然而,以实体经济跻身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浙江,10年来受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国社科院学者尹中立研究发现,自2003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大量资本向房地产行业聚集,企业家创新的动力下降。
针对这些困惑,浙江决策层看得远看得深,坚持实体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可持续成长。 2003年,十一届省委以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提出“八八战略”,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腾笼换鸟”的方式、“浴火重生”的气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007年,十二届省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2012年,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确立了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浙江更深刻地认识到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危机四伏。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力阻虚拟经济非理性发展,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浙江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靠的是实业富民、实业强省;今后浙江发展要继续走在前列,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依靠实业发展之路。回归实业是浙江企业家的不二选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浙江连续吹响“回归实体经济”集结号:
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2000多名浙商精英就发展实体经济献计献策;12月,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在杭州联合召开中央企业与浙江合作洽谈会,签订52个合作项目,涉及金额4805亿元。
今年春节后,浙江立即召开民营经济万人动员大会,紧接着,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培养创二代企业家,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等一一启动。
4月,26条“一揽子”政策举措出台,确保工业增长大局稳定,加快工业从大向强发展。杭甬温等地也纷纷亮出新政,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一系列举措亮出了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指向——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
坚守实业、回归实体,做强主业,政府的倡导与企业家的诉求,产生巨大的交集。
在各种场合,不断能听到浙商代表发出的心声:“必须摆脱‘投机’的短期诱惑,转型到长线的‘投资’界面”;“必须跳出‘微笑曲线’的底端,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
做强实业,瞄准创新发展、转型突破
实体强,则经济强;实体兴,则百姓富。
浙江实体经济遭遇的困惑,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外贸模式主导下产业的低端锁定:低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
重振实体经济,应从何入手?回归,又如何避免走“低小散”的老路?
浙江思路清晰: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抓手明确: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腾笼换鸟。
所有的调整和投入指向一个核心: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10年间,浙江从率先探索效益农业到专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特色农业,再到如今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绿了山峦,美了家园,富了农民,并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投向现代田野。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做强工业,关键在于以创新为驱动,加快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制造转型。
回归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次凤凰涅槃之旅。在平阳万全镇,一条领先全球的镁合金生产线正在建设。该项目首期投资5.9亿元,建成后将为奔驰、宝马等世界汽车品牌提供镁合金材料。原本从事贸易的欧洲华侨胡建杰的回乡再创业,为当地传统汽摩配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今年不少产品出口受重挫,但嘉兴市南湖区的正麒高新面料复合有限公司却以“智造”产品拓市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80%销往国外,销售额同比增长30%。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南湖区专利产品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约10%。
有创新才有市场话语权,这是包括万丰奥特在内的新昌许多企业的制胜之道。今年1至8月,新昌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每个月都在10.5%以上,比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利润水平高出了近4个百分点。新昌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军说,新昌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以科技推动产业转型,以科技推动有效投资,以科技推动集约发展。
在长兴,从2005年开始,该县就对蓄电池产业进行规范提升,企业数从原有的225家减少到目前的15家,总产值却翻了番。整个产业逐步走向布局园区化、企业规模化、工艺自动化、厂区生态化。
做实服务业。去年全省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在北京等地专门推介服务业项目,招揽服务业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浙江的实体经济在提质增效,近5年重工业占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了58.7%。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5年来提高了14.6个百分点。
深耕实业,筑巢引凤再造新平台
今年10月11日上午,温州市25个项目集体开工,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涉及先进制造业、汽车核心零部件和仓储物流市场等。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被质疑“产业空心化”的温州,需要这样的信心提振。
实业乃一国之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政策关注点再次聚焦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制高点的竞争中,浙江制造再不进步,又或将被长期锁定在低端。
时不我待。近两年,浙江着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规划建设了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确定了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编制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着力扶持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和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2011年,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完成产业项目投资超1150亿元。据测算,浙江未来将形成数十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相继实施,敞开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平台。
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浙江着眼于环境优化和制度保障。向服务差的政府部门开刀,向庸、懒、散行为亮剑,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和时间。今年省“两会”后,全省市县乡联动,组织干部走访调研近3万个行政村和上万家企业,在全省开展“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走访。
人才是第一资源,浙江同样强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
青山湖科技城和海创园未来科技城是浙江重点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其中海创园是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四大人才基地之一。目标已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引进10名左右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100名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高端研发人才,1000名左右熟悉掌握研发技能的科研骨干和一批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创新团队”。
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强力扶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浙江实体经济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