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时过中秋,天黑得越来越快,海边的夜风也变得格外清凉。但是对83岁的玉环县坎门社区和平居居民江兰香老人来说,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刚刚开始。
傍晚6点半左右,江兰香拾掇完家务,然后兴冲冲出门。她的路径很有规律:每周一、三、五,向东走2分钟,去社区楼下的渔家女俱乐部排练节目;每周二、四、六、日,向西往山脚下走10分钟,到社区休闲文化广场跳排舞或健身。
江兰香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渔家女俱乐部的成员,1998年渔家女俱乐部成立,她是第一批23名成员之一,也是俱乐部年龄最大、但出勤率最高的一位。“文体活动让我变得快乐,生活很有意思!”
追随老人稳健而快乐的脚步,记者看到了一群渔家女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的身影。
舞龙载誉归
1998年的和平居,新闻不断。
这一年的三八妇女节,玉环县至今唯一的渔家女俱乐部成立,23名成员为清一色的渔家婆婆、媳妇和姑娘。这一年,江兰香老人近70岁。
这一年,台州市举办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女子舞龙队代表玉环县参演,载誉而归,一演成名。2002年,美国斯科拉电视台专题转播了这条奇异的“中国女子龙”。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文化厅两度特邀她们参加湄洲岛妈祖文化交流活动。2007年,台州市将这支舞龙队命名为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特色队伍……
最擅扭秧歌
随着年事渐高,江兰香老人再也跟不上舞龙的脚步。而女子舞龙队的规模却迅速扩大,从刚组建时的一条鱼龙,增加到8条,还增加了虾、贝壳等更多的表演形式。
这十年间,渔家女俱乐部的文化节目也越来越丰富,除了舞龙表演排练,平时还组织太极拳、木兰扇、扭秧歌、健身舞等群众文体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渔家女,会员增到128名。“我对每项活动都很热衷,跳得最好的是扭秧歌。”江兰香老人得意地说。
2008年,坎门鱼龙灯被公布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年,68岁的曾焕祥获得了玉环渔工号子、鱼龙灯、玉环莲花等三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称号。渔家女俱乐部成为曾焕祥将这些珍贵的民间舞蹈、民间曲艺发扬光大的平台。
在坎门,渔家女俱乐部成为重要的文艺阵地,每年演出二三十场。
越舞人越多
2010年,坎门社区投入300多万元,在钓艚海边建起4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渔家女俱乐部不再是江兰香唯一的去处。
渔家女俱乐部刚成立时,居委会提供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平房,作为活动和排练的场地。2002年坎门社区成立,将这里修缮齐整。这些年来,江兰香已习惯每天晚上来到这里,姑婆妯娌们聚在一起,排练,学舞,聊家常,气氛特别和谐、快乐,很多邻里纠纷和矛盾在歌舞中消解。
但是俱乐部的房子渐渐容不下那么多人,于是休闲文化广场一建成,俱乐部的会员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每天晚上,当音乐响起,广场对面金鼎小区和附近村居的群众就渐渐聚拢来,跟在后面跳起来。
坎门社区有人口5367人,其中老人900多人。江兰香和村民给社区党委书记许火云提建议,沿海边将广场扩建5000平方米,可容纳越来越多的娱乐和健身人群,“男人们先是看着,现在也参与进来了,队伍里还有新坎门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