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止冷转暖,已然成了全球经济界议论的最热话题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影响不可小觑。在世界经济之“后危机状态锁定”难以摆脱,主要经济体经济时好时赖游移不定的情形下,中国经济的任何利好变化都能给世界经济以希望。像PMI这样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引起全球经济分析者的热议并不令人吃惊,不过,面对PMI回暖,国内决策者更需要清醒和睿智。
笔者认为,就中国这一轮经济减速的复杂性来看,单单一个PMI的回暖,还无法证明制造业已经触底,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强化,“裸泳者”已经出局,重复建设已经止住,进而,反弹属于效率型的而非数量型的。
不可否认,PMI确是全球经济界公认的判断一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活跃程度及其前景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先行指标。但最好并非意味着完美,更不可单凭这个指标出招。实际上这个指标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最明显的缺陷是有一种以“看好者”盖过“看淡者”的倾向。PMI编制很简单,就是分类选择数百家企业,逐一去问每家企业采购经理对业务现状及前景的看法。按照“改善”、“未变”和“恶化”三种答案分类加总。将“改善”论者的人数百分比加上不变论者的人数百分比的一半(1/2)。除极端情形外,一般并不考虑“恶化”论者的人数。这样,若100%的采购经理回答“改善”,则指数为100,若有30%人答改善而40%回答不变,则得50点。即便100%的人回答未变,也能得到50个点。由此,对于10月份的PMI,也可这样去看:或许多数人的答案是“未变”,或许他们所说“未变”的真实涵义,是制造业触底徘徊而非回升!
不仅如此,中国体制环境下,若笼统地看PMI,很可能产生以点概面的判断失误,而忽略了制造业面对的真正难题。作为体制转轨的经济体,中国与一般市场经济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存在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企尤其是“央企”体系,这个体系之外的民企以中小企业居多。PMI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那里差别很大。10月PMI虽然达到50.2,但大中小企业差别很大:大型企业PMI接近51(50.9),已连续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中型企业PMI为49.3,比上月还下降了0.5个点;至于小型企业,虽然略有改善,但也只有47.2,距离回暖临界值还差近3个点。若不加分析而笼统地认为制造业已经回暖,则无形中会忽略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一环,即民营企业与民间投资经营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进一步地,若就这两类企业PMI一热一冷的原因来看,则不能不考虑两类企业与政府及体制内金融系统联系的差异。国企尤其是央企是宽松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民企由于缺乏行业进入的制度保障,往往找不到好的项目去投资。两类企业的经理人对于行业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自然会有很大差距。若考虑到诸如此类的因素,再看时下PMI转暖,似乎更像宽松货币政策促成的回暖,而非结构调整到位的自然反弹。央行数据实际上印证了笔者这个推断:2012年9月广义及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分别增长29.31%和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出将近12到20.45个百分点,近期还在不断加码。
从浙江区域视点来看,浙江制造业的情形可能要复杂而微妙得多。个中原因在于,浙江是个民营企业居多的区域,民企最集中的恰在于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恰以中小甚至小微企业居多。浙江制造业的冷暖并不能全以全国PMI数据为依据。作为中小企业居多的省域,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就浙江而言,制造业的未来依然系于转型升级,关键是改善民资、民企的投资与经营环境,其中解决民资民企进入央企国企垄断的行业,当属最大的难题。
(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GEP)主任、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及苏黎士大学、日本神户大学、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客座教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