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学照顾病母至去世:功课可补报恩不能补”——只看标题,故事就很感动人,但同时也替故事主人公担心:休学太久,会不会耽误学业?功课好补,机会若失去了就不好补。程威休学侍母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得。
“功课可补报恩不能补”,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功课”是“成功”的准备,舍弃或耽误功课,意味着可能耽误成功。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僧多粥少,成功的机会比较稀缺,你慢一步,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这是现实,现实影响了个人的价值选择,为了成功,亲情的需求暂时先放一边:要陪客户吃饭,晚饭就不回去吃了;要陪领导洗脚,老爸老妈下个星期天再去看吧……诸如此类,最终集合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规则,价值选择就这样固定下来。这样的现实,让人感到亲情的淡漠,读到程威“休学侍母”的故事,稍感慰藉。
但是,关于程威的报道,其作用大概也就止于感动,类似于安慰剂;想要起榜样作用,可能比较难。对程威这样的年轻人,除了报道,表彰,社会更应该做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必像程威那样,为了亲情必须放弃学业。程威只休学了一个月,我们看到新闻时,他送走母亲,已经复学了。这样说很冷酷。但是,程威的母亲若病得更久些,拖个三年五载,母子俩的吃饭都会成问题,更何况治疗费用开支更大。除了自己打工,程威没有其他稳定的经济来源。虽然有外界的捐助,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也可以用在程威母子身上。全国那么多大学生,总有一些会遇到类似程威母子所遇到的不幸,有些可能比程威还要艰难;如果也像程威那样先放下学业,恐怕就不是一两个月,而是一两年,被耽误的,就可能不仅仅是学业了,而是求职、就业等等。对这些特别困难的家庭,应该给予应有的保障,让他们不必重复程威的痛苦。
人们看到程威的所作所为,很自然地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休学侍母”这样的概括方式,也便于程威的故事排在“老莱娱亲”、“埋儿奉母”后面。我们这个社会盛产道德楷模,其中有很多带有悲情色彩;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也少不了悲情人物。从报道效果来说,越是悲情就越是有传播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嗜好悲情式道德人物的传统,好像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道德。悲情人物一旦被报道,他的命运就改变了;可是更多的“悲情好人”没有被报道的幸运,他们只能继续一边道德着,一边悲情着,而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