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士珍藏的清末衢州滩簧剧目手抄本。
事实上,衢州滩簧正是目前衢州农村民间坐唱班最广泛应用的戏曲形式。图为开化苏庄镇余村村的民间坐唱班的演出场景。
浙江在线11月05日讯 “我退休了,没有权力发动社会和文化界力量,但是还有能力组织家庭成员,共同来完成衢州戏曲、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存档。”77岁的衢州市音乐家协会首任主席、知名音乐家黄吉士老先生,日前推出自己的又一部婺剧研究新著——《婺剧衢州滩簧荟萃集》。
《婺剧衢州滩簧荟萃集》这本皇皇巨著近92万字,该书寻踪探源衢州滩簧历史和唱腔特征,抢救保全下近百首民间滩簧作品。为出此书,黄吉士自筹平日积蓄付梓,乃至图书校对、摄影到封面设计等工作全由黄吉士的家人共同完成。
黄吉士说:“非遗保护工作虽然清贫,但既然抱定志向必须全力做好,看着自己所整理编著的衢州地方非遗书籍陆续出版,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应有的文化遗产,我心甚慰。”
黄吉士说,自己尽管已然夕阳西下,但愿还能为大地增添一丝暖意。
《婺剧衢州滩簧荟萃集》有近92万字,该书寻踪探源衢州滩簧历史和唱腔特征,抢救保全下近百首民间滩簧作品。
情系乡音,
一生倾注衢州文化事业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历史上衢州曾一度成为昆曲大本营。可现在衢州昆曲早就失传了……”提起这段憾事,黄吉士至今唏嘘不已,“有些事情,你真的没法追查责任,责怪谁都没用了。”
黄吉士所说的衢州昆曲“黄金时代”,大约从明末清初至民国年间。彼时,基于水陆交通地缘便利的衢州,成为各种戏曲剧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等)的交汇杂陈之地,衢州城内班社众多,名伶似云,庙台棋布,草台星罗。
被吸引来的不仅有南来北往的商旅人士,更有著名戏曲家李渔。李渔曾多次来衢州看戏,同时也在这里收集到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而在著名戏曲理论家戴不凡于1978年发表的《浙江家乡戏曲活动漫忆》中,同样提及衢州昆曲兴盛的往事:“看了北昆(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觉得还是与衢州昆班相距甚远。”
历史总是这样无情,被湮没的往事如同深海之下的沉船,寂静无声,仿佛从未有过劈波斩浪的航行。
“衢州昆曲消失这样惨痛的故事,绝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演。”黄吉士坚毅地说:“非遗保护虽难,但我们也丝毫不能怠慢。否则,一旦文化流逝断层,面对历史、面对子孙,将抱憾终身。”
一生追寻保护文化遗产,收集记录民歌,整理研究地方戏曲,于是成为黄吉士老骥伏枥依旧不悔的誓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