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上级部署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落到实处,天台县广播电视台从基层媒体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村村走、行行访”活动。自2011年9月19日正式启动,至今年10月,已基本完成对全县各行政村的采编播工作,并形成了全国首个全县性行政村音像资料库。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因地制宜 设计载体
一个好载体、一句好口号胜过无数烦冗教条的文件,能直观指导行动、有效激励士气,收到事半功倍的功用。该台一方面深刻领会上级精神、领悟中宣部组织“走转改”活动的深远意义,做到“吃透上情”;一方面贴近实际、探求实效,做到“摸清下情”。我台认为,上级媒体都要下来“走基层”,县级媒体本身处于基层,与基层群众联系最密切,联系最方便,联系时间最多,联系面也最广。因此,在“走基层”活动中应有更高的要求,更应发挥自身优势,不仅要走进基层,而且要融入基层;不仅要转变、改变原来不正之风,而且要弘扬、优化良好作风、文风。
该台班子认识到,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本台记者的重要职责就是当好基层喉舌、服务天台群众。只有离群众越近,新闻才越有新气象、新表达、新亮点;只有离土地越近,新闻才越有新价值、新思考、新发现。因此,走遍各乡各村,访遍各行各业,带着真情融入群众,有利于了解基层所需所盼,采编出反映社情民意的优秀新闻作品,才能担当好“服务员”角色。
为此,根据“走转改”活动关键在“走基层”的要求,以及县级媒体身处基层的特点,为使活动载体名称体现朴实的文风和易于实践操作的作风,我台反复推敲、优化提炼、不断完善,最终确定了“村村走、行行访”这个大载体。目标是通过一年半左右时间,走遍各乡各村,访遍各行各业。同时设计了五项具体活动的小载体。即:台领导蹲点调研活动;联系重点特色村活动;新闻记者“天台边界行”活动;“走平凡乡村,访寻常百姓”活动;“访各行各业,促天台发展”活动。
各尽职责 真走实访
根据“走遍各乡各村,访遍各行各业”的目标,我台又提出了五“字”要求:“走”,走下去,走到位;“访”,访出社情民意;“记”,记好采访笔记、民情笔记;“报”,要努力让各村各行都在天台电视台上得到报道;“促”,促进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广电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围绕目标要求,我台落实了走访责任。一是将所有行政村、行业进行分类,两频道、一频率所有记者进行分工,明确走访对象和任务,组成人才配置合理、队员配合默契的采访队伍。二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排出采、编、播工作进程,确保走访责任明晰、走访开展有序。
与此同时加强了动态管理。一是抓好活动预热。先期通过宣传上级精神,组织研讨载体方案等进行预热,营造了良好氛围,触动了全台记者的兴奋点。二是抓好启动仪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造足声势,我台精心准备,专门组织了启动仪式。台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明确了活动目的意义和要求,激发了全体记者参与热情,还举行了授旗、发放采访笔记等一系列朴实简洁而不失庄严隆重的活动,把记者的兴奋点和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三是抓好完善提高。逢每周一新闻例会,都要对上阶段活动进行总结研讨,不断完善提高。邀请县“两办”、宣传部等有关人士及媒体同行和业务骨干,组织了多次座谈会,集思广益,总结提高。四是抓好采编播信息反馈。事先联系采访对象,设计采访提纲,采访完毕要求盖上村两委印章证明,并写上村干部的感言及点评等。每次播出时都要通知被报道对象,便于组织收看。同时完善蹲点联系和采访制度,规定深入联系点的次数、时间、任务等。五是做好多方协调。内部各线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如后勤线做好保障记者用车及定制采访服装、乡镇站做好帮助联系有关村工作等。对外既与宣传部、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沟通联系,又与村两委、村民联系协调,了解情况,挖掘特色,尽量提前策划,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报道。
用心用情 成果可喜
经过近13个月的努力,全体记者认真按照“走、访、记、报、促”五字要求,用心用情,走遍各乡各村,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 促进本县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村村走”活动的报道都是健康向上的特色、亮点,其中报道了许多敬老爱幼、新农村建设的事例。如报道平桥镇屯桥村为村里的空巢老人建立居家食堂,使老人们得到了悉心照顾。雷峰乡王浪村致富乡贤不忘家乡,在村口捐资建立“好好亭”,希望家乡早日实现“好山好水好村庄,好父好母好儿郎”等,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电视台班子主要负责人在蹲点雷峰乡茶丰村时,发现由于修路等因素制约,该村村民们为柿子的销售发愁,怕成千上万斤的柿子烂在枝头无人问津,于是竭尽全力帮助该村举办了一个节俭的极富特色的平民节庆“天台山·雷峰柿文化节”,茶丰村的红朱柿一时名声大噪,半个月后柿子基本卖完了。记者在采访平桥镇塘下竹村时,发现该村电压比较小,群众用电不理想,于是采写了一篇报道:《平桥镇塘下竹村:盼望解决电力问题过上清凉夏天》,报道播出后,供电部门一周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由记者采写的《白鹤镇天姥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困扰着家长》报道了天姥村孩子上学远问题,节目播出后也得到教育部门回应,计划在万年山开设一个政府补助为主的幼儿园,满足了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
三是促进天台文化事业的发展。“村村走”活动挖掘了天台县各村的民俗文化。如记者在平桥镇石壁村,记者发现该村的石壁文化源远流长,对此宣传后,得到了许多观众和网民的关注,很多人赶往石壁村,参观当地的五凤楼,感受石壁文化。在走访白鹤镇繁荣村时,报道了该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当“繁荣”。800多名村民随便拉一人出来都能唱莲子行,现在,这个村也成了莲子行这项民间表演艺术的代名词。雷峰乡桥棚村的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桥棚廊桥,平桥镇峇姚村的清代老祠堂等,都在“村村走”报道中得到了展现。“村村走”活动也创造了新的天台文化亮点。通过全体广电人的努力,全方位反映天台乡村、行业的音像历史资料的全国首个县级行政村音像资料库也已建立。我台将全县各行政村的视频资料,按照15个乡镇街道进行归类,上传资料库。只要进入“天广在线”网站,点击“全国首个县级行政村音像资料库”,就可以查看天台各行政村的视频影像。这也会我县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产品。
四是促进天台广电事业的发展。通过“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天台台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采访对象积极组织收看收听节目,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天台台的节目。有群众反映,原来身为天台人,竟然不知道天台县还有这么多没听过名字的村庄,因为这档节目,我们更加了解天台。去年下半年以来,《天台新闻》、《始丰民生广场》栏目收视率大幅提升,“村村走、行行访”栏目成为当地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
2、锻炼了广电自身队伍。
“走转改”主要针对的是记者队伍,在活动中收获最多,得到最大锻炼的也是记者队伍。在“村村走、行行访”活动中,天台广电记者充分体现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广电队伍的素质。
一是强化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以群众为主角,注重群众的情感诉求,注重民生报道,转换报道视角,调整报道侧重点,把镜头对准更多来自基层一线,来自群众实践的鲜活新闻。为了报道扎根山区50多年的赤脚医生梁福诠的事迹,电视中心新闻综合频道和广播中心的记者,住到三州乡道士岩村的村民家中,跟随着梁福诠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去为山区群众看病,报道播出后,梁福诠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活动中,记者们结合我县农业县、山区县的实际,把目光瞄准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护林员、文化员、水利员、乡村宣传员等群体,与他们同吃同住,亲身体验真正融入到采访角色的生活中,既拉近了距离,更融洽了感情。
二是增添了迎难而上的勇气。“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历时一年多时间,期间记者们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大家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最常遇见的就如交通问题,许多行政村位于山区,山路十八弯,许多道路就连有几十年驾龄的老驾驶员开起来都心有余悸,有些边远村至今没有通上可供车辆行驶的道路,为了走遍这些乡村,记者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有开车100多里绕道仙居完成采访的,有骑着电动车在山中颠簸10多里采访的,也有记者直接靠着双脚走到采访村的。正是大家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县与临县接壤的38个边界村才能逐一完成采访。
三是弘扬了乐于奉献的精神。电视台共配置了两台采访用车,但是参与“村村走”的记者有十组,在“村村走”过程中,大部分的记者都是“私车公用”。这期间,电视我台多名记者购置了私家车,有记者坦言:我买车就是为了村村走的。20多名记者,面对597个行政村的采访量,大家积极发扬自我奉献精神,一年多的时间里,编辑记者们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奔走在基层一线,记录群众的喜怒哀乐。碰到过天寒地冻、大雪封山,手指头冻得按不下摄像机,就捂热后继续采访,也经历过夏日炎炎,蚊叮虫咬,中暑了吃点药仍旧赶往现场。在这种奉献精神的支撑下,新闻记者队伍在付出艰辛的同时,增加了基层体验,增进了群众感情,在一线采访,尤其是在艰苦环境采访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四是形成了真抓实干的作风。那么多村,那么多路,是记者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么多篇报道,是记者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摄下来、一词一句编写出来的;那么多村那么多群众走上荧屏,是我台《天台新闻》、《始丰民生广场》、《天台人讲散》、《魅力乡村行》、《新农村广播》、《希望的田野》等各档栏目逐一播放出来的。那个全县性乡村音像资料库,就是电视我台记者真走实访、真抓实干、一点点辛勤的汗水凝聚而成的。
五是提升了开拓创新的能力。“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充分体现了广电人的创新精神。首先是载体创新,从县级媒体“怎么走基层”的问题出发,提出“走遍全县各乡各村、访遍全县各行各业”这个“村村走、行行访”的载体。其次是策划创新,电视我台对“村村走、行行访”活动策划了五个系列的子活动,同时策划了启动仪式,举行了授旗、发放采访笔记等一系列朴实简洁而不失庄严隆重的活动,充分调动了记者队伍的积极性。尤其是打破常规,策划了“五不”办“柿文化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次是文风创新,通过“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广大记者的新闻稿写作更有创造性。记者们在报道大量的平凡乡村时,更善于挖掘亮点,角度更有创意,作风更务实,文风更加朴实,选好题材,出好题目,用好词语,创作出了一批有真情实感、有特色创意、且言简意赅的“短、新、实”的新闻作品。
3.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一是领导肯定。得到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及市县领导的肯定鼓励。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同志两度作出批示对电视我台的做法予以肯定,认为解决了县级媒体怎么“走基层”的问题,并希望我台“抓出成效,抓出经验”。省广电局局长张宝贵、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燕等领导给予了肯定,省广电局马乐其副局长两次带队到天台台调研“走转改”经验。国家广电总局《决策参考》、浙江省广电局内刊《浙江广电》及台州市委主办的《新台州》也介绍了“村村走”的做法和经验。
二是媒体推介。因载体务实新颖、独树一帜,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民网、浙江在线、台州日报、浙江广电影视报、浙江广电学会会刊、浙江城市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舆论氛围浓厚。
三是群众欢迎。这次活动前,全县大部分乡村未上过荧屏。这次活动后,各乡村都上了荧屏。而且播出时,都告知各村播出时间,各村也纷纷组织收看。许多村民看到本村熟悉的场景也上了电视,都非常高兴。活动中,全体记者用最真实有力的笔触记录反映基层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了基层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一篇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既说出了百姓心声,又宣传了党委政府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通过走访对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令群众欢迎。如通过报道,令该县街头镇后岸村农家乐锦上添花,旺了人气,活了旅游,富了农家,该村负责人盛赞“你们记者来采访,就是来送钞票!”。通过报道平桥镇麦秆山村大力发展工业滤布行业,得到了村两委对电视台“村村走”活动的评价:“入民心、达民意、宣正气,促社会和谐进步,为农民起到点灯照路的作用。”
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导向正确,没有中宣部的部署,一时也不会想到开展这样的活动,也就没有“村村走、行行访”活动的开展。二是得益于省市县领导的鼓励,各级领导的肯定激发了我台记者的工作热情。三是得益于台班子的高度重视,台班子把“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当成年度最特色的亮点来抓,逢会必讲,带头蹲点联系村,帮助联系村解决问题。四是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在活动中,不仅编辑记者作为主角全面担当起“村村走”重任,后勤人员也大力配合,在用车保障、采访用品配置等方面提供服务。乡镇站积极帮助做好与行政村联系沟通工作。五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县委宣传部、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帮助我台与各采访对象沟通联系,各行政村村两委、村民大力配合我台的采访。县“两办”、宣传部等有关人士及媒体同行和业务骨干,为活动出谋划策,使“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取得可喜成效。
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
“走基层”本身是长期任务,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要正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初步尝试“村村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县乡村的真实面貌,挖掘不够深入,采编播安排还不够科学合理。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再接再厉。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开展“行行访”活动。目前已经采访报道了20个行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分工负责,对我县的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报道。
2、巩固一轮“村村走”成果。组织对第一轮“村村走”情况进行分析,开展第二轮采访,对第一轮报道的“村村走”各行政村进行回访,按照先走重点特色村、工作先进村、有难题村,再走普通村的顺序,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准确反映各村风貌。
3、丰富资料库。将采访报道的天台各行业以及“二轮”采访后的行政村视频资料,充实进全国首个县级行政村音像资料库,并建立各行业音像资料库。
4、建立“走基层、优作风、正文风”长效机制。下阶段,将认真总结“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开展以来的成功经验,努力发扬“村村走”活动中形成的好作风、好文风,使之不断优化、正化,形成“走基层、优作风、正文风”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编辑记者到到一线去,到农村去。继续实行定期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活动,在节目中拿出重要位置播放来自基层的报道。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让广大编辑记者乐于到基层,勤于到一线。进一步完善交流研讨制度,运用简报、座谈、回访采访村等各种形式,为“下基层”业务研讨提供平台。
而今,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第十三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电视台将记者们一年多辛勤劳动的果实汇集起来,建立了全国首个全县性行政村音像资料库,向第十三个记者节尤其是向十八大献礼,同时赠送给各乡各村,这标志着我台“村村走”活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台班子和记者们已形成了共识,“村村走、行行访”活动不是短期之策,我们将乘着十八大的东风,继续开展新一轮走访活动,更加全面了解并宣传各乡各村、各行各业的情况,不断完善音像资料库内容,为天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