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6日讯 一条短信、一把椅子、一个电话……简简单单,却处处体现出服务的细节,杭州市首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在天水街道运行至今已一年多,它究竟给社区居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日前记者走访发现,社区居民所津津乐道的,竟也是一些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细节服务。
灰色制服、淡绿色制服、淡蓝色制服……在服务中心的三楼控制室,你能够看到身着各种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同时坐在电脑前,他们的面前,则是一块十多平方米的电子大屏幕,不断地实时变幻着动态信息,令人目不暇接,整个街区“六路一场”辖区范围,在这里都能尽收眼底。
监控显示,在体育场路285号附近,一辆黑色丰田车与一辆红色两厢车违章停放。
天水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值班人员通过监控平台拉近画面,看清楚车号为“浙A08***”和“浙AJ1***”。
接着,值班人员迅速查出车主信息,给车主发去短信:尊敬的车主,您的车在凤起路与延安路口违停,请立即驶离,感谢您的合作。
可是,5分钟过去,车子不见动静。值班人员又给车主拨通电话,提醒挪车,否则15分钟后将拍照开正式罚单。一会,车主自行驶离轿车。
监控平台的值班人员汪剑锋警官告诉记者,天水街道辖区的监控探头中,有25个隶属执法部门,65个隶属公安部门,28个隶属交警,还有114个在各个社区内。“天水街道位于杭州市核心地带,人流量大,路面情况复杂,原来各顾各的,资源浪费,还管不好。现在,交警、派出所、行政执法、运管等部门派人一起入驻公共服务中心,同时监控232个画面,确保街道辖区内的各种突发情况都能及时得到协调处理”。
天水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应健说,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很好地实现了部门资源的有机整合,并形成常态的联动机制,发挥“1+1>2”的效用。中心试运行时,监控平台曾发现辖区有棵树被雷劈倒,马上派人去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处理妥当。“若在以前,先联系部门,再协作处理,至少得1个小时。”
转角遇到爱
72岁的罗大妈,家住仓桥社区中山北路540号居民楼5楼。
傍晚,她买菜回来,慢慢地走到两层半的楼梯拐角处时,呼吸有些急促起来。于是,她把装菜的环保袋往墙角一放,走到墙边一块折叠式的橙黄色平板前,轻轻扳开放下,变成一张椅子。
坐了一会儿,罗大妈拉住固定右侧墙上的扶手站起,翻起平板推回,继续往楼上走。而3层半的楼梯拐角处,也有一张同样的椅子,不到半米高。
这些椅子,正是天水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安装的老人休息椅。
“以前走累了,只能扶着墙歇一歇。现在有椅子坐,真是太好了。”罗大妈说,她所住的这幢楼,大多数是老年人,大家都称赞这些椅子装得好,真当是转角遇到爱。
“我们本想安装弹簧椅,考虑到老人动作较慢,不安全。现在这样安装,既不占地方,也放心。”应健告诉记者,街道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9600多人,占常住人口27.13%。经过调查,发现上楼难是老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街道有很多老楼,装电梯牵涉面太广、费用太高,可行性不大,于是决定在7个社区试点安装老人休息椅”。
上门就诊、配送餐、康复指导、心理护理……记者看到,在居家养老方面,天水街道把服务做到老人的心坎里。如对有困难的特殊老人,街道统一把老式的蹲式厕所改成抽水马桶,并在墙上安装扶手。
一声呼叫的回应
家住平安居的沈大伯,患有心脏疾病。一天吃饭时,突然心如刀绞,呼吸急促,急忙按下桌子旁的固定呼叫器红色求救按键。
呼叫信息,即时传到天水街道“女儿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中心立即派社工跑到沈大伯家,同时联动120急救中心,由120救护车将沈大伯送到杭州市中医院,前后仅用了10分钟,整个过程中还以实时短信形式发送给沈大伯的3个儿女。
遇到心脏病发作、家中被盗、煤气泄漏等紧急情况时,按红键呼叫;需要家政钟点工服务、家中水管破裂、电器修理、买菜及购物等,按求助绿键呼叫。对呼叫器的使用,天水街道的老年人几乎无人不晓。如今,随着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服务范围扩大到街道所有居民,“96345190”居民应急服务热线也同时开通。
“服务热线开通以来,接居民求助来电近500余次。服务热线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守制度,凡社区居民遇到紧急情况,或需要管道疏通、家电维修、清洁消毒等服务时,努力做到有求必应。”热线工作人员俞素娟告诉记者,以前街道的7个社区都有公共服务站,设立热线后,所有社区志愿者都被整合到一支名为“190”的应急队伍中,统一调配,服务能力和速度明显提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