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向海而生,倚港而兴”的城市。
早在7000年前,宁波先民就开始了面向大海的征程,创造出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从唐宋直至近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宁波港的重大决策,东方大港浴火新生。
“以港兴市,以市促港”。近10年来,宁波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转型升级积极有效,谱写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华丽乐章。尤其是“六个加快”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宁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2011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0.5亿元,相比2002年的1500.3亿元,成功跨越了5个“千亿元”台阶。
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正在东海之滨冉冉兴起。
国际强港快速崛起
美丽的东海之滨,海天一色,风卷云舒。在金塘国际深水航道的尽头,宁波港巍然矗立,一艘艘巨轮、一排排龙门吊,见证着一个国际强港的崛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统计显示,至2011年,宁波港已拥有335座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80多座,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展了贸易运输往来,已成为中国内地重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存储基地。2011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4.33亿吨,居世界第5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1451万标准箱,居世界第6位。
今年前3季度,尽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依然“比翼齐飞”,分别达到了3.36亿吨和1197.2万标准箱,再创历史新高。
港口的崛起,得益于宁波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宁波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加快东方大港向国际强港的跨越,以战略思维、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谋划新一轮发展。”
为此,近几年来,宁波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转移,国际海运业逐步向船舶大型化、深水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宁波港“二次创业”,以打造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为目标,加快了港口现代化建设步伐。
2002年起,宁波港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通过引进马士基、和记黄埔、地中海航运等国际港航业巨头,合资共同兴建或联合经营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吸引全球排名前30位的航运公司落户宁波港。此外,宁波港还与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的11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
2010年,宁波市委提出“六个加快”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列为“六个加快”之首。宁波港紧盯建设集货能力强、接卸能力强、物流功能强、盈利能力强、企业竞争力强的国际强港目标,开始探索由港口经营为主的“单轮驱动”向现代港口物流、码头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多轮驱动”转变。
同时,宁波出台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将努力改变港口“大吞大吐,酒肉穿肠”的尴尬现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港口由单一的交通运输港向国际贸易物流港转变。
依托港口优势,宁波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在镇海,多货种、多功能的“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已于2010年正式运营。在北仑,矿产品、油品、LNG、钢材、国际船舶及船用设备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到2015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于2011年8月开业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则提出要利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以能源、金属、化工、矿产品、农林产品等五大品种为特色、功能完备、交易便捷、市场认可度高的商品交易所,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2011年,镇海煤炭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等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品种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构建市场的同时,宁波在物流业发展方面也全面发力。2011年,IBM智慧物流中心在宁波高新区正式启用,这是IBM在中国大陆继北京、上海、西安之后的第4个研发基地。对于这个总投资30亿元的基地,宁波寄望甚高——集聚包括IBM在内的各类软件企业100家以上,软件人才5000人以上,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年产值5亿美元以上,使宁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此外,宁波还加大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港口型内外对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不久前,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开放。开放区域涉及梅山岛27公里海岸线,包括5个集装箱码头泊位和两个多用途码头泊位。依托梅山保税港区政策功能优势,一大批国际物流、国际商贸和滨海旅游等项目,开始向港区周边集聚,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