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港城和美家园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少活力的城市;没有文化的生活,是缺少幸福的生活。
为此,宁波先后吹响了“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号角,将文化提升至与经济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1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健全完善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宁波,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宁波文化民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今,“三江文化长廊”上,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点缀其中;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近2000个,城乡“15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展开,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在政府文化民生投入的引领下,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宁波人的“文化自觉”。据统计,至今宁波已有5320多支文艺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全市有注册业余文保员1094名、文保志愿者1911名、博物馆志愿者1246名,倾情服务在文保一线。
宁波创作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甬剧《宁波大哥》,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向东是大海》等,宁波的“文化制造”越来越受全国强烈关注。短短10年间,宁波共有16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表彰,名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
通过推进文化发展“1235”工程,即打造10个文化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据统计,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已从2004年的73.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5.44亿元,年均增长37.51%。
繁荣发展的文化,在宁波市民的心中播下了优良的道德种子。
1999年12月,一笔署名人为“顺其自然”的5万元捐款,汇入了宁波市慈善总会的账户。从此,宁波多了一个神秘而又家喻户晓的名字。从那以后,每年岁末,“顺其自然”总会如期而至。至今,宁波市慈善总会的捐款记录上,密密麻麻地录入着“顺其自然”的每一笔捐款:1999年12月,5万元;2000年12月,20万元;2011年12月,72万元……至今,“顺其自然”总计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454万元。
与此同时,“顺其自然”的踪迹遍布各地:在宁波打工的江西人朱军华父子遭遇车祸,医药费没有着落,“顺其自然”汇去3000元;奉化市9岁孩子邬方裕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顺其自然”汇去1万元……
好心人,究竟是谁?“顺其自然”执着的捐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全城寻访热潮。13年过去了,“顺其自然”依然是个谜。可这位神秘的慈善家,却给宁波带来了无穷的正能量。许多爱心市民开始效仿“顺其自然”,隐名捐款已蔚然成风。仅去年,宁波各界爱心人士匿名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金额高达220余万元。
除了捐款,宁波人各种爱心善举传遍了甬城的大街小巷。从为甘肃小学造桥的严意娜到捐肝救人的林萍,从背同学上学的15岁少年陈吉到86岁高龄仍坚持资助贫困学子的离休干部黄斌,从百姓心中的好警察何利彩到火场勇救邻家孩子的徐义胜……这些身边的好人,用一次次的爱心行动,绘出了宁波靓丽的文明底色。
和美家园,由你我共同创造。如今,“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宁波市民心中。越来越多普通市民主动加入到各类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爱心和特长,传递文明与关爱。据统计,至今年宁波全市志愿者人数已超过80万人。从文明出行志愿者,到奔波在老小区里的助老志愿者,到潜伏在公交车上的反扒志愿者,到穿行于海边江边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到往来山区海岛等贫困地区的助学志愿者……宁波人的爱心足迹遍及三江六岸,乃至全国各地。
2011年12月20日,宁波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创出了令人幸福的奇迹。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如今,宁波正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昂首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