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内,从30万千瓦走到了430万千瓦,秦山核电为何能走得如此顺利?安全!
安全,可能是人们在提到核电时的第一话题,特别是在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和去年日本福岛事故后。秦山核电的安全又如何?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秦山核电基地至今没有发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各项环境辐射监测指标仍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用秦山核电人的话说,“即使天天都在核电厂工作,受到的辐射,只不过是一年抽了一支烟……”
从30万千瓦走到了430万千瓦,秦山核电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谜底就在这里:安全!秦山核电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之一。
数字也证明了秦山人的自豪:再以首台30万千瓦核电机组为例,其取得了连续五个燃料循环的长周期安全运行业绩,创造了连续运行天数从331天、443天、448天到469天的当时国内最好运行记录,秦山二期三期运行数值多项进入世界先进值行列;特别是秦山三期,运行业绩连续四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排国内核电机组的前列。
在秦山核电站控制区大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写着: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现在,这句话已经深植于秦山核电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心里,成为秦山核电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工作指南。有人因此说,秦山核电的文化,就是核安全文化。
这种核安全文化,体现在硬件上,首先就是,秦山的核电技术,达到国际核电机组先进水平。
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秦山核电采用的,是压水堆或重水堆,都是被实践证明是安全的,其中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机组总体性能更是达到国际同类型在役核电机组先进水平。而且,在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了能经受洪水、地震、台风、小型飞机坠落等自然外来侵害的影响。在设计、建造和运行等方面,秦山核电站采用纵深防御的原则,设置了五层防线,并在核燃料和环境外部空气之间设置了四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使绝大部分裂变产物保存在芯块内;第二道屏障是燃料包壳,能保持芯块在正常运行温度下不与水发生反应;第三道屏障是压力容器和管道构成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避免放射性物质泄露到反应堆厂房内;第四道屏障是反应堆安全壳,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壁厚近1米,内表面加有钢衬里,抵御内部或外界的物体构成撞击,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同时,还采取冗余设计原则,配置了应急电源、消氢装置,以及包括注水系统、安全壳过滤排放、喷淋系统一系列严重事故缓解措施等外设安全系统。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秦山核电立即从事故原因、地震可能性、海啸高度、海沟深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判,对照自身情况,确认秦山核电是安全无虞的。当然,为了万无一失,在方家山工程中,秦山核电仍然计划不惜巨资,加高挡浪墙。
安全文化的建设,始终是秦山核电最重要的命题。通过借鉴国内外核安全文化,自身实践,十年来,秦山核电逐步探索出了以核安全为核心的、一切服从安全、融合核工业精神的核电文化。
10年前,秦山核电30万核电机组进行了两个关键行动,一个是十年定期安全审查,一个是OSART检查。可以说是安全意识再强化、安全文化再推动的实质动作。经过这两个行动,秦山核电人看到了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管理上的差距所在。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对OSART评审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了三年的整改。后来,秦山核电主动加入了世界核电运营者联合会(WANO),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检查、监督、培训和管理支持,共享核电站运营管理经验,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教育活动。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秦山核电着力建立一套先进的核安全理念体系、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了与生产建设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核安全文化。通过不断的宣贯,使之深植在员工的思想、行为中,养成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