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 昨天上午,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病房内,嘉兴市第一医院骨科护士王翊澄将一封写满三页纸的信,交给了北大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
在过去的四天中,她坚持打动员剂。昨天,从她体内抽取的15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给了远在北大附属医院治疗的一名身患血液病的11岁小男孩。
在送去造血干细胞的同时,王翊澄也用写信的方式送去精神上的鼓舞,希望这名素不相识的小弟弟能够早日康复。
生病刚恢复,她便捐献造血干细胞
刚见到王翊澄时,还未开口说话,她就先笑开了。看得出,这位出生于1989年的女孩子,性格非常开朗。在接下来的深聊中,记者发现,王翊澄不但开朗,还非常有爱心。
在采访中,她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捐献并不算什么,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配型中来。
王翊澄加入中华骨髓库源于2010年嘉兴市第一医院团委的一次倡议活动,在接到倡议后,她马上报名参加。今年8月,她接到了嘉兴市红十字会的通知,说她和北京的一名再生性障碍贫血的小男孩初配成功,问她是否愿意捐献,她一口就答应了。
“等我赶到他们家去采血时,才知道她一个月前因为感冒引发了心肌炎,刚刚休了一个月的病假,我有些担心她的身体是否吃得消,她说没问题的。”嘉兴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牛红梅说,考虑到即使高配成功了,还需要体检,如果体检不合格的话,仍旧不能捐献。不过,王翊澄还是坚持捐献血样,进行高配。
9月份,高配结果出来了,她和小男孩的血样完全吻合。没想到,接到体检通知时,王翊澄又因为感冒发高烧了,推迟一个星期后,她才去体检。好在体检各项指标都通过了。
祖孙三代都从医,为病人吃亏就是福
“我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从医的,而且都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工作,从小我就目睹了他们为了病人日夜加班的情景,外公不止一次和我说,为病人吃亏是福,自己吃点亏,病人好起来,对于医生来说是件好事情。”王翊澄说,家里三代从医的环境,让她对疾病以及生命的意义感触特别深,当听说对方只是11岁的小男孩时,心里更是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怜悯,虽然自己身体底子比较弱,但还是坚持要捐献。
“我们也一度担心过她的身体,不过我们捐献的原则是不因为挽救一个人而去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体检,好在最后王翊澄通过了体检,让我们也放心了。”牛红梅说。
因为三代从医的缘故,所以当王翊澄和家里人说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很快就获得了家人的支持,除了唯一一个不从医的爸爸王先生,没有同意她的这个选择。
“大约一个月前,他突发中风,好在抢救及时,半个月前,出院的时候,爸爸已经能说话了,就是四肢活动还不是很利索。”王翊澄说,当爸爸出院后,就把自己的这个选择告诉了爸爸。
在中风前,王翊澄曾经轻描淡写地和爸爸提过这个事情,当时王先生只是听说女儿可能会去捐献,也没有当回事。但是真的要去捐献时,王先生虽然手脚不能动,还是非常担心这件事。
“爸爸就我这么一个女儿,而且我从小体弱,他有顾虑也是正常的,不过我妈妈和外公外婆一起帮我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最后还是同意了。”王翊澄说。
希望自己的捐献,能给对方带去希望
因为担心女儿,11月8日,王翊澄来省中医院住院的时候,还在做理疗的爸爸坚持跟到了杭州,当医生的妈妈一起陪同,在照顾丈夫的同时,也来为女儿加油打气。
在来杭州的前一天,王翊澄知道自己即将打动员剂,作为医护人员,对于动员剂将带来的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也很清楚,所以她早早地在家里写了三页纸的信,这封信是专门写给远在北京的小男孩的。
“没见过面的弟弟,你首先要感谢你的父母,经历过这次,你一定要坚强起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等你康复以后,你要把全社会给予的爱心传递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翊澄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在信里表达了对这名素不相识的小弟弟的鼓励以及希望。
“这么小的孩子就患上了这么难治的病,他的父母肯定很不容易,我希望自己的捐献能给这个家庭送去欢笑。”王翊澄说,她虽然体弱,但是捐献很顺利,她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在看到自己的经历的同时,也能给社会上那些被病魔纠缠的人,送上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关爱,能够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