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宣布活动正式启动
浙江大学学生导演陈骁强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老师
文汇报党委副书记谢海光老师
全场在谢书记带领下高喊最美中国口号
“掌声、笑声、口号声,声声入耳;科幻片、宣传片、剧情片,不一而足”。27日晚18:30分,“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之“微电影·高校行”活动走入浙江大学,《文汇报》党委副书记谢海光,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宣传部部长沈文华等老师与200余位同学一同见证了浙江大学微电影比赛序幕的开启。
活动还未开始,会场外的控制室早已被提前赶来的工作人员挤满。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张鸯老师说:“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浙大电视台的同学们,他们提前四个小时就来到这里准备,见会场内还有其他活动,就在走廊里不影响他人的地方吹气球,拉横幅,调试机器,一分钟都不耽搁。”
下午四点半,在浙大宣传部副部长单泠老师和电视台台长韩天高老师的带领下,十几位浙大电视台的同学们熟练地在会场里架起了三台摄像机,铺设了多条线路,装饰了演讲台,连接了现场大屏幕……一个空旷的会议室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华丽的舞台。张鸯老师和当晚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彩排,同学们表现出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热情无不令“最美中国”组委会成员和在场记者感动。
浙大宣传部副部长单泠老师说:“接到这个比赛通知后,我觉得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契机,我们自己也有相关的专业和学生社团,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是我们最愿意做的事情。”浙江大学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文奕老师说,浙大在影视创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学科的多元化也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们都参与其中。“思想大于技术,这是浙大学生拍摄微电影的优势。”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学校的支持,是浙大微电影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晚“最美中国”走进浙大活动中,文汇报记者张鹏从活动内容、参与方式和参赛收获三个方面全面地为浙大师生介绍了大赛。现场播放了由浙大学生创作拍摄的《运动无处不在》、《困境18:13》和《lip dub zju》等三部风格迥异的微电影作品。其中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陈骁强创作的《困境18:13》作为一部实验性科幻短片,用影像和声音的方式展现莫比乌斯环的奥秘,此作品已入选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50强。
陈骁强说,很多好的悬疑片都来自国外,这让他很不服气。为了能够拍摄出代表浙大人水准的微电影,他在老师和前辈的鼓励下以光影方式讲述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的莫比乌斯环故事,以复杂巧妙的故事结构取胜,比花哨的特效更加出彩。如今还是浙大行政管理专业大四的陈骁强已取得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追梦永远不会太晚”,这是他对电影的执着追求。
“用镜头记录生活,展现自己眼中的真善美”,任少波在寄语中鼓励浙大学生积极参与大赛,用微电影书写大梦想。同时他也为浙大学子加油鼓劲,希望大家“因为梦想,全力以赴”。谢海光用三种不同的感动分享了自己看完由浙大学子拍摄的微电影之后的感受,他说,从这三部微电影中不仅看到了浙大学子求是的学风,更看到了浙大学子的未来,他寄语浙大学子能够在最美中国微电影比赛中获得佳绩。最后,谢海光带领现场观众喊起“最美中国,由你呈现;最美中国,由我呈现;最美中国,由浙大人呈现”的口号,启动仪式在浙大学子整齐的口号声圆满结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