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14日一早,越城区东湖镇中心小学一(5)班学生郑恬彧牵着妈妈王芳明的手走进校园。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小恬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和同学们相处也十分愉快,这让作为家长的王芳明原本有些悬着的心放下了。“如果不实行‘零择校’政策,我们打算送孩子去市区读书了,现在看到她在家门口的学校读得这么开心,我们也就放心了。”
今年秋季,绍兴市初中、小学实行“零择校”政策,全市教育均衡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个多月来,“零择校”政策的实效正在逐步显现,尤其是绍兴市一些农村义务段学校呈现出生源回归的趋势。
坐落于东湖镇松陵溜桥头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是其中一例范本。两组数据显示了“零择校”政策后该校生源的变化:2011年一年级招生,东湖镇中心小学施教区范围内的适龄入学儿童是254人,实际在该校入学的新生只有106人,仅占41%,今年199个一年级适龄入学儿童中有144个进入该校就读,占了73%;另外一组数据是,去年东湖镇中心小学一年级6个班,本地生和外地生的比例为3∶7,今年本地生占了四成多。
“我们学校离市区比较近,原本有一大批相对优质的生源流向市区学校。今年‘零择校’政策实施后,大大优化了我们学校的生源,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东湖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许慧芳说,今年暑假,学校实现了全镇班班配备多媒体的目标,极大优化了教育设施设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斗门镇的百年老校敬敷小学的招生情况从地理位置上看,与东湖镇中心小学有着相似之处,但由于前者是一所完小,往年生源除了部分流向城区学校外,还有部分会流入镇上的中心小学。今年,15个一年级本地学生都留在了该校。这一数字是学校去年一年级本地生总数的三倍。
越城区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越城区下辖的小学共有49所,其中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在今年均呈现出生源回流的情况。
“如果说本地生源的回流是‘零择校’政策实行后的一种表象,那么透过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育均衡化发展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以及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好处。”绍兴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抛出了政策背后的本质问题。
所谓“教育均衡”,就是让整个区域内的学校设施、设备和师资、生源能够相差不多。近年来,绍兴市在教育均衡方面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城乡教师的流动、新办学校的名校托管等,极大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
“现在看来,镇里的中心小学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蛮好的,孩子从小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对心理发展也有帮助。”王芳明说。
采访中,许多教师认为,“零择校”政策不仅能推动同一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也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东湖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老师罗兰兰带过近十届的一年级学生,这段时间她切身感受到新学期学校和班级的新气象。她认为,“零择校”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生源的回归和优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以及学校班风、学风的形成等方面影响显而易见。“部分优质生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作风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敬敷小学校长朱建丽则认为,“零择校”政策与师资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套“组合拳”。“师资流动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经常进行一些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向优秀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学习经验,这对本校老师个人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绍兴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绍兴市将在坚持“零择校”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在学校布局、教育资源安排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以尽快缩小校校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