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
安居、富民,双管齐下
去往乌什,无论是走阿克苏和阿合奇方向的省道,还是走从下面乡里进入乌什县城乡镇公路,道路两边,我们总能看到整片整片色彩亮丽的安居房。
这些房子便是衢州支援乌什的抗震房和示范村建设项目,每户占地1.5亩以上,独门独院,院内一座占地80平米的砖木房是生活区,另外还有独立的养殖区和种植区。这样的居住条件,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看后,都羡慕不已。
所谓安得新居万余间。两年来,衢州共投入1.87亿元资金,分6个项目,帮助乌什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直接帮助了乌什的9754户农牧民告别了石窝房、土坯房、干打垒,2188户农牧民改善了居住条件,912户县城居民告别棚户区。受益农牧民共计12854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4.6%。
“过去住土坯砖石搭建的房屋,如今做梦也没想到,没花一分钱就能住进崭新的现代化小区。”在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衢小区,前不久刚在新房子里过完古尔邦节的新居民买买提·依布拉音兴奋地说,自己今年71岁,年纪大了,丧失劳动能力,一直以来依靠儿女赡养。过去的土坯房住了30多年,下大雨时屋内就会漏水,房子有坍塌的危险。如今搬进新房子里,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些了。房子里宽敞明亮,有电、有自来水,和过去差别太大了。
“有效改善乌什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是我们援建乌什的重要工作;帮扶生活困难的定居牧民增收,是我们援建乌什的重要使命。”对于“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徐登富果断表示,既然安居了,如何富民,自然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为此,两年来,根据乌什实际,通过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成为衢州援疆的一大特色。两年投资4711万元,安排产业发展项目7个;启动乌什衢州农副产品产业园平台建设,投资2721万元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入两家企业落地乌什,总投资2.215亿元,并于去年12月在衢州开设了乌什农产品直销中心,为乌什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开拓市场提供平台。
而在三个示范村建设项目中,衢州则通过安排部分援疆资金和地方自筹一部分资金的方式,投资698万元,针对其中162户示范村村民,通过种植核桃、建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引进优良种羊等途径,帮助他们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更为全县的近12000户定居牧民领路做示范。
“过去在山上放牧,条件艰苦而且收入少;现在政府建好这么漂亮的安居房,带领我们建设庭院经济,又请来农业专家指导,我们非常满足。”在乌什县阿合雅乡18大队衢州新村,柯尔克孜族村民别克吐尔·卡热库力说,过去放牧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冬天山里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对人和牲畜都有生命威胁,一年到头,最多收入8000元。现在住上安居房,夏天气候舒适的时候到山里放牧;到了冬天,衢州农业专家教我们在大棚里种植金针菇,全年收入可以在2万元以上。
傅加林是衢州援疆指挥部聘请的食用菌专家。“指挥部请我们来乌什,就一个目的,乌什食用菌要无中生有,今年先从示范村开始试点,村里20多个大棚技术普及,最大的大棚200多平方米,最小的120平方米以上。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我马上上门服务。”他说,村里种植的食用菌主要是平菇和金针菇两种,种植期每年分为两季,单季收入最少4000元。
定居牧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庭院经济带来的生活改变。“现在收入增加了,我准备加强向农业专家学习,扩大生产,把庭院经济做大,进一步掌握市场观念,以后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别克吐尔·卡热库力说。
老有所养——
“中华美德,我们应尽的责任”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乌什县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顺利度过晚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徐登富介绍,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如何让乌什的孤寡老人能老有所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总投资3229万元的乌什·衢州综合社会福利中心,便是为此专门建设的。其作为乌什县的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是一所集养老敬老、老年活动、五保供养、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福利机构,可同时解决了200名“三无”老人的养老及60名弃婴、孤残儿童的收养问题,每年可解决400名流浪未成年人、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将切实改善乌什县弱势群体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全乌什县社会保障体系。
在福利中心里,95岁的帕坦木汗·托乎提,是20多位孤寡老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老人的大半生吃了很多苦,所以自今年8月住进福利中心后,每每有客人前来看望,她就会止不住感动的泪水。
帕坦木汗·托乎提说,自己从小由继母养大,家庭条件不好,住不起好房子,也上不起学,后来一直靠帮助别人家干农活挣点生活费。现在身边没有儿女照顾,县里建起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把她接到这里生活,工作人员像服侍亲生父母一样照顾她,她不用自己洗衣服、洗碗,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冬天还有暖气,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身在母亲怀抱的孩子一样幸福。
和帕坦木汗·托乎提住在一间房子的吐尼沙汗·吾守尔也是一位孤寡老人,今年80岁。她在进福利中心之前,是英阿瓦提乡五保户,丈夫在世时,两个人靠着家里的两亩地过日子,丈夫生病25年卧床不起,家里陷入生活困境。如今,丈夫已去世8年,县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好后,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每天膝下有一群孝顺的“儿女”陪着她,照顾她。吐尼沙汗·吾守尔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让她们这些孤苦无依的老年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