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绘
16日早晨,5名10岁左右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毕节市城区一处人行道垃圾箱内,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警方初步分析认为,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但也有不同声音表示,是冻死的。
网友皆有反驳:如果是“闷死”的,说明垃圾箱的密封性非常好,孩子们出现呼吸困难时顶开垃圾箱盖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冻死”,按当天毕节最低气温是6℃,即使5个孩子寸缕不着也不致于全部冻死啊!
也许另一个“死因”被忽略了:不被关注。一是不被家庭关注,他们离家出走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庭如果关注,他们就不会轻易成为流浪儿,当然现在许多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管,管不胜管;二是不被当地教育部门关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这5个10岁左右的孩子没去学校读书,当地教育部门关注过没有?此刻,我想到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的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历经千辛万苦找回了辍学的张慧科……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包括流浪儿童。家庭、学校要关注他们,政府更要关注他们。
流浪儿童现象是一个摆在明处的问题。可政府有关方面是不出问题不关注,或视而不见。5名孩子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住了好几天”,当地政府和相距“不到百米”的基层政府组织却称“不知情”,请问“情为民所系”系在何处?“名人效应”可以刺激一下麻木的神经,同样极端事件也可以让麻木的神经绷紧一回。毕节5个孩子之死,毫无疑问会引发这个城市对流浪儿童的高度关注。但以花骨朵般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关注毕竟太迟了。
关注流浪儿童等不得。去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在全国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允诺要“积极主动救助和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告别流浪,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年底到了,目标何日实现?
目标期到了,我们的城市还有没有儿童在流浪,包括毕节市在内,对仍有儿童在流浪的地方,不可不究其责。否则,“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就是肥皂泡。5名流浪儿童不能白死,但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