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停牌了。因为被曝酒里含有塑化剂。而随后,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某些媒体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白酒来说,跟中药一样,身上有着挥之难去的文化气息。日常小聚也好,婚丧宴请也罢,席间不可无酒。酒不仅壮胆,也怡情,更是情感交流的工具。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熏蒸出来的产物,那个时候没有工业酒精,没有这个剂那个剂,酒能醉人即是标准。中国的一些传统食品,比如醉蟹、臭豆腐都没有标准,我们照样吃得不亦乐乎。李白斗酒诗百篇,应该没有塑化剂的功劳。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情谊里也没有掺入塑化剂。时至今日,酒里怎么就有了塑化剂了?
当我们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当白酒成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产业时,当我们传统的固态发酵法不能满足产能需要时,也许就给了塑化剂乘虚而入的空间。根据酒协的说法,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塑料制品,如接酒桶、输酒管以及直接接触成品酒的塑料内盖、塑料袋、甁、桶包装等。于是乎,一些白酒企业纷纷发表声明和塑料品撇清关系,有的说“无论是酿酒还是存储工艺中,都普遍采用不锈钢或陶瓷器具。”还有的称“公司特意从江苏宜兴购置陶瓷坛存酒,陶瓷坛封盖用的是布料,导管方面采用不锈钢”。与塑绝缘,何来塑化剂?先不论这些声明真实度几何,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一点,在苏丹红、塑化剂这些从未见过的化学名词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有些中国味道、有些传统工艺,恰恰是不能轻易背弃的。
白酒里出现了塑化剂,危害到底几何呢?有专家指出,即使按照此前媒体报道中曝出的白酒中检出超标塑化剂剂量,对人体危害亦不大。酒协说,塑料制品(设备)在白酒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这句话显然说得有点找抽,但是反过来说倒是可以成立,就算酒里发现了塑化剂,你要是偶尔喝上几两,而不是40年如一日,一日喝一斤,还真未必有什么事。其实比塑化剂超标与否,更应该重视的,是过量饮酒的危害。
从前没有塑化剂,而今警惕塑化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我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深化与进步。但这同时也对我们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协被媒体诟病的一点是,去年6月,就已经了解到白酒中含塑化剂,并要求全面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剂产生来源,隐瞒了公众17个月之久。这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但既没有向公众说明,也没有采取行动制定白酒行业的塑化剂检测标准。比塑化剂更危险的,其实是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知情权被剥夺后,被隐瞒的信息往往成为地雷,在引信某一天被点燃后,常常会迸发出让人意外的破坏力。
在我们的食品行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问题时,是该认识到这一点了:事前预防比事后监督重要,事前公开比事后曝光必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