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1日讯 2009年,常山孩子宁跃接受眼角膜捐献重获光明。两年后,宁跃的爷爷宁龙仔自愿捐献眼角膜,以恩报恩。在感慨老人善举的同时,兰小敏等一群默默无闻的器官捐献义务劝捐员进入人们视野。
器官义务劝捐员兰小敏:
为生命的延续痛并坚持着
50岁的兰小敏,在常山县天马镇经营一家小卖部。2006年,兰小敏从《钱江晚报》上得知杭州著名的义务劝捐员朱强荣在招募志愿者,便报了名,成为常山第一个器官捐献义务劝捐员。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劝捐时遭受的委屈还是大大超过了兰小敏的预想。器官捐献的劝说对象,往往正经历着即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时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来讲一件“不合时宜”的事,结果可想而知。
兰小敏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遭到他人的误解和呵斥,甚至还被人当着面骂“缺德”。有段时间,她只要一出门,背后就有人指指点点。多年来,兰小敏默默忍受误解与呵斥,痛并坚持着。
2009年,常山一名初三学生宁跃右眼角膜意外破碎,面临失明。兰小敏得知后,立即拨通了朱强荣的电话,朱强荣答应帮忙联系。
在等待眼角膜的一个月时间里,兰小敏为宁跃的事发了600多条短信给朱强荣,最终让宁跃接受了眼角膜捐赠。正是如此,宁跃爷爷宁龙仔“以恩报恩”,签下捐献眼角膜志愿书。
兰小敏说,劝别人行善,首先自己要做好事。她早已决定,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不仅如此,兰小敏还动员身边的人加入到劝捐队伍中来。第一个动员成功的是她的儿子。
兰小敏儿子小樊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在萧山一家外企工作。现在小樊加入了劝捐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都会跟着朱强荣一起做劝捐。
6年劝捐路程走得艰难,也有很多快乐。兰小敏说,她相信自己是做对的,总有一天大家都会理解。
-读者互动
楼君梅(公务员):捐献器官是做好事,这点大家都比较认同,可器官捐献义务联络员,却不太为人所熟悉。他们要忍受别人的误解与谩骂,在劝捐路上艰难前行,可他们的善举却能让生命得以延续。如果大家都能理解他们,并且主动加入到劝捐的队伍中来,那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份爱心与责任。
郑淑芳(老板):器官捐献是挽救他人生命的行善之举,然而很多人却对这种善举存在误解甚至冷眼相向,这让捐献者的家人情何以堪。希望社会上多鼓励这样大爱的举动,不要让好人受到伤害。
余凤兰(个体):一个社会的传统观念是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的。但凡事都有个过程,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劝捐者”,多一些自愿捐献器官的人,现状就会得到改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