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船精神,共创跨越发展。自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由祁海龙、陈胜、董郁祥、江龙堂、唐海滨、王文平、章虹、许建华、付翔、赵北京10名党政干部以及33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围绕民生工程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招商支持、跨越发展的人才支持和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持,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为沙雅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祁海龙回忆,2010年6月,作为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第一批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刚抵达沙雅县,大家安顿下来后,喝上第一口水时发觉不对:这里的水有点苦、有点咸。通过走访才了解到,沙雅的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造成水质恶化,矿化度高,氟、砷均超标,农村自来水厂已有7处水源井报废,饮水不安全覆盖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沙雅现有25.86万人口,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全面改善饮用水的质量得花多少钱?市援疆指挥部通过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收集整理有关情况,并与沙雅县主要领导协商,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彻底解决沙雅百姓的饮水问题。在市援疆指挥部的协助下,沙雅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组建成兴雅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兴”代表嘉兴,“雅”代表沙雅,寓意为沙雅的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借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来建设,尤其是实施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贷款等方式筹资进行项目建设,利用公司化运作,建立还贷机制,让全县各族群众早日喝上安全的饮用水。
近期总投资1.5亿元、年提水量2000万立方米供水系统已投入使用,沙雅各族群众将喝上安全的饮用水。沙雅县水利局副局长吴伟东激动地说:“以前我们也想解决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这也是南疆第一个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
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把沙雅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需求作为援建工作的落脚点和立足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实施了“富民安居”工程,安排援疆资金7752万元,解决了7752户农牧民的住房问题;实施“健康普惠工程”,安排援疆资金1412万元,新建了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嘉兴医务楼,建筑面积4005平方米;安排援疆资金1977万元,对沙雅县英买力镇等5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筑面积5247平方米。实施“双语”育才工程,安排援疆资金4600万元,占地72亩,新建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可容纳1600余名学生;实施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安排援助资金2000万元,一期已竣工,二期正在抓紧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将为全县18万群众解决安全用水问题;实施“村舍光明”工程,安排援疆资金286万元,解决了551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极大地发挥了惠及民生的作用。
项目援疆 惠及民生
智力援疆情洒沙雅
新一轮援疆工作已经从原先以干部援疆为龙头带动的资金项目援疆,转化为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教育援疆的全方位、综合性援疆。嘉兴市不仅从硬件设施上给予援建,更是从软件服务上给予援助,目前已累计培训沙雅县各类干部人才1500余名,为受援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援疆干部人才队伍。
援疆干部唐海滨,援疆前在嘉兴市财政局工作,援疆后在市援疆指挥部负责资金拨付、后勤管理等工作,自2010年12月入疆到现在两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当中。由于沙雅和嘉兴有两小时时差,为做好前后方的联系沟通工作,他放弃休息时间,尽心尽责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唐海滨的电脑桌面是自己女儿的照片,可爱的女儿就是他最大的工作动力,“去年3月,女儿出生,那时我在沙雅,女儿顺利出生后家人才告诉我。现在女儿都会叫爸爸了。那时入疆开展工作不久,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做的事情太多,等手头事情处理完才赶回家看了新生的女儿。”两年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但唐海滨说很值得,两年的援疆生活可以从其他援疆干部以及当地干部身上学到很多受益终身的东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如何践行“敬业”精神。
援疆医生张海琴来自平湖市独山港镇黄姑卫生院的一名援疆人才,其实她也曾是一名援川人才。今年8月,张海琴来到沙雅县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一个多月前,一位维族姑娘宫外孕,手术伤口感染严重,必须住院治疗,可这个家庭特别贫困,无法承担医疗费和住院费。张海琴将情况向担任该医院副院长的援疆人才蔡林翔汇报,蔡林翔在医院5名援疆人才内发起募捐,这一举动也感动了医院的其他医生、护士,大家一起帮助这个维族姑娘渡过难关,27天后,这位维族姑娘康复出院。
援疆教师沈育昌是嘉兴五中的一名化学老师,目前在沙雅二中担任副校长。今年8月底抵达沙雅的沈育昌还未完全适应这里干燥的气候,他的双手刚刚蜕完一层皮。沈玉昌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他一有空就坐到教室后排听课,课后与授课老师交流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并有的放矢地把课堂主角从老师转化为学生,把教学方式从“教”转化为“学”。沈育昌的工作笔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是嘉兴五中的一名老师,也是沙雅二中的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无论在哪里,学生都是我的孩子。在沙雅,我会发挥自己微小的力量,为这片土地增添一点点绿色。”今年7月4日,以朱玲和韩炳江为领队的援疆教师和医生结束在沙雅的援助工作准备启程回嘉兴时,沙雅县城的老百姓们提着水果、鸡蛋前来送别,援疆人才们挥泪告别沙雅的乡亲们,那一幕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沙雅人民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援疆工作的热情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