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现在,“无痕德育”已经在不少学校里开始实践。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难被准确打分量化效果的课程。既然如此,那么又如何来评价“无痕德育”这种新方式的效果呢?
也许,问问正在上课的孩子们,是否喜欢现在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最好的评分方式。
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从家长、老师、乃至教育研究人员的反应看,“无痕德育”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就在今年的夏天,浙江已经制定了德育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并且向全省推广。
可以预见到的是,曾被认为“干巴巴讲大道理”的德育教育课,将有更多的讨论、争论、交流、欢笑,以及更好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查李老师的课结束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嬉闹着走出教室。我随机拉了几个学生聊了一会。
无一例外,大家都不喜欢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上课。
“光是一个老师在那里对着书念,问几个问题也很死板,那还不如我们直接回家看书呢。”姚琦昊对我说,初一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师上课,讲的很认真,但太平太僵,不少同学都说听得想睡觉.
周围几个同学也都挺赞同这个意见,纷纷点头。
金雨嫣说的更直接一些:我们现在这个年纪,喜欢争论,有时候让我们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在跟同学探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看法,反而上课的效果更好,如果光是念课本,谁愿意听啊。
那什么样的德育课,是大家喜欢上的呢?
“上课的内容要有趣,老师最好能带着微笑,要好玩,讲的内容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最好还能时不时冒出一些新潮的词。”金雨嫣一边笑一边说,“现在的德育课,我就觉得上得蛮好的,大家一起讨论,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多,大家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再一层层推进,越到后面越深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进去了。”
“查老师的课,我们都挺喜欢的,我可以打八九十分。”聊到最后,姚琦昊索性给刚刚结束的这堂课,打了个高分。
昨天的晚些时候,记者联系上了陈哲超,他的女儿,就在江城中学念初二。
“现在学校里的德育课,跟体育课一样,一周排课少了点,我赞成这样的课能多上一点。”
陈哲超是搞音乐制作的,他和许多家长一样,自然关心孩子的成绩,但同时,内心中也一样关心孩子在性格等方面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学生,除了读书,很多东西都是缺失的,比如体育锻炼太少,稍微动一下就喊累;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少,基本上没啥社会经验。”
身体素质不够好,跑个八百米测个引体向上能反应出来;可如果德育教育缺失呢?这是没法量化的。在陈哲超看来,德育课是一定需要的,关键是怎么样让孩子能接受。
“光是说大道理,或者强硬灌输,这些孩子是肯定不要听不接受的。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深有体会。”陈哲超说,“现在信息发达,学生都上网。老师上课的内容如果太死板了,他们根本不会感兴趣。”
也正因如此,陈哲超对“无痕德育”,抱有很大的期待。
陈哲超其实一直有个想法:一堂课45分钟,老师讲15分钟就够了,剩下由学生探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表现自己,心里就要有点货,就会主动去查资料,主动去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能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陈哲超看来,同学与同学之间,是特别容易产生影响的,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应该发挥群体间互相影响的作用,通过争论让每个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希望我的孩子情商能高一点,善于与人打交道,用真性情去感动别人。”
江城中学校长郑坚刚刚做了下一轮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而德育课在教育内容、手段等方面不流于形式,正是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想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上,动动脑筋,让中学生以体验式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一个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实际行动。”
现在,江城中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排的不算太少。初一、初二每周2节,初三每周3节,基本都能保证课时。在这里,德育课正在实践“情景式教育”,比如查老师的“沟通”课,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课堂是还给了学生,所有的案例、素材是从学生中来的。
“这样的课堂,过程轻松,学生会说真话。”郑坚说,思想品德课,不是灌输,也不是说教,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应该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实践,自发去感受,“来源于生活,感悟于生活,再来指导生活、提升生活。”
做了多年老师,郑坚很清楚,一堂德育课也许不能对一个学生有立竿见影的改变,但许多堂好的德育课积累,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育课的成功,在课堂外,在考场外,在学校外。
在郑坚看来,学校是培养人,而不是考场机器的地方,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责任、有担当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无痕德育”评价如何,孩子们最有发言权——
这样的课,我打八九十分
采访中,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楼江红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上课,说有一片土地长满杂草,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呢?第一个弟子说:“用铲子就够了。”第二个弟子说:“用火烧就行了。”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吧。”第四个弟子说:“把草根挖出来就行了。”
最初,大家都这么做了,效果不错,可惜不久之后,草又很快长了出来。第二年,除掉杂草之后,哲学家叫弟子们再种上庄稼。这一次,终于彻底赶走了杂草。
“和旷野除草一样,要想让人的心灵里没有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楼江红说,现在,浙江就是要用“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让孩子的心里充满美德:“德育教育,就是要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在楼江红看来,这几年,浙江对德育教育课很重视,对德育教育的教学也做了比较大的改进。
以前的目标是高大全,现在则主要强调对学生基础性品德的养成,比如诚信、沟通、友爱等;以前的方式是老师一味灌输,现在则通过师生间双向互动,共同探讨:“既然品德课事关学生成长,就一定要回归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课,学生才喜欢。”
楼江红说,就在2012年的暑假,浙江专门制定了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中还带上了各地不少做得比较好的课堂案例,目的是更好的指导老师上好德育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