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新火车南站春节前结顶 将于明年10月竣工
2012年11月23日 19:38:04

  建设中的新南站初具雏形。(黄贤包凌雁摄)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火车南站改扩建工程自2010年10月开工以来,目前站房中部结构已经搭建完毕,车站已初具雏形。笔者昨日来到新南站工地现场,实地探访建设情况。

  外部“天一生水”造型

  建筑面积是原南站8倍

  新南站站房东西向长258米,南北向长245米,建筑面积是原南站的8倍。从模型看,车站建筑主体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布局,造型优美而富有流动感。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铁路枢纽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肖洪介绍,新南站的设计灵感取自“天一生水”理念,由位于建筑中央的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幻化而成,随着水珠的扩散形成优美起伏的水纹,并最终幻化为“天一生水”的建筑造型。

  为配合杭甬客专开通要求,通过车站的两条正线今年年底前必须完工,目前正线区域的站房结构已经完成,进入内部装修。按照设计,除设两条正线外,车站还配有14条到发线,基本站台两座,中间站台6座共14个站台面,整个枢纽总建筑面积27万余平方米。“站房地面高度有39米,相当于普通10层楼房,与哈尔滨西站同等规模,比现在的厦门北站还大一点。”肖洪说。

  内部上下共6层

  “上进下出”方便换乘

  新南站上下共分6层,其中地下和地上各3层。地下二、三层为城市轨道交通二号线的站厅层及站台层,主要用于旅客进出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所用。地下一层是南北通廊和集散大厅,连接南北广场,承担各种交通方式的集散换乘功能。地上一层是站台层、售票大厅,地上二层为旅客候车大厅,第三层是商业夹层,为旅客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

  新南站这么大,那买票等车会不会很麻烦呢?肖洪说,车站布局与机场相似,进站走地上,出站往地下。比如,进站乘客在地上一层站台层购票后通过自动扶梯到达二层候车大厅候车,已经买好票的旅客可以将车子直接开到二层的高架平台进入候车大厅。乘坐城市轨道线的乘客通过地下集散厅到达地上层购票候车,最后经二层候车厅下到一层站台层乘车离开。出站的旅客经由站台乘坐电梯或扶梯下到地下集散厅后,有多种出站方式可以选择。

  据介绍,二层候车大厅东西两边设有6个通道与站台层相连,每个通道都由楼梯和自动扶梯组成。不仅如此,在西边的站台,还安装有电梯,方便有特殊情况的人士乘坐。

  周边轻轨公交“零换乘”

  5条主干道连接南站区域

  据了解,南站枢纽规划时,交通部门提出了“零距离换乘”的原则,要求使换乘步行距离实现最小化。在新南站能实现火车、轻轨,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的“大集合”,真正做到“零换乘”。

  根据规划,地铁2号线和4号线经过南站的地铁换乘层。南北两个广场集中了公交、出租车、中巴以及长途汽车班线。与新宁波站同步建设的5条主干道也在加紧施工中,分别是永达路、甬水桥路、三支街南延、苍松路南延以及南站西路。

  根据建设进度计划,下月底铁路宁波站正线开通,满足杭甬客专开通需要,春节前铁路主体站房基本结顶;明年6月底铁路站场工程基本建成,南广场、轨道交通和市政道路等配套工程初具形态;2013年10月铁路宁波站建成竣工,南广场和市政道路具备使用条件,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具备开通条件;2014年12月完成北广场和全部配套工程建设,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全面建成。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包凌雁 李新民 编辑: 陈铖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