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 对于一场艺术拍卖会而言,有人愿意买,即可成交。那么,一场主打“学术牌”的拍卖会,会是怎样一番场景?昨天,浙报传媒旗下的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进行了首场拍卖会。
现场安排了200个座位,还不够坐,主办方只好临时搬来100条凳子,给买家“旁拍”。一位从山东赶来的资深收藏家感叹:“这种情况,以前只有嘉德、瀚海这些老牌的拍卖公司才会出现。”
从早到晚,七个专场,除了陆抑非书画作品专场、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扇面和古代作品专场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当代艺术家专场——陈振濂、史学界泰斗王伯敏,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张伟平。
七个专场拍卖的总成交额突破一亿,其中,陈振濂、张伟平专场的成交率都达到了100%。“学术是实打实的,人们信得过。”杭州收藏爱好者李飞感慨道。
60多本书养出来的作品
大部分拍卖公司是以买卖盈利为主,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则第一个吃了“学术螃蟹”,提出“以学术引领拍卖”的全新概念。
严谨的学术,如何引领商业化的拍卖?
预展上,记者看到,除了陈振濂、王伯敏和张伟平的作品展出之外,展厅最醒目的位置,交给了几个玻璃大展柜,里面摆满了3位艺术家全部的学术著作。
陈振濂从1984年第一部著作,到《书法学》、《书法美学》等,再到最新的著作,30年的学术思考,一一陈列其中。而王伯敏的《古画品录》,还有1950年出版的《中国画史稿》,如今仅存一册,也静静摆放。
有意思的是,每个买家手里,还拿到了一叠名为“人物志”的小册子。
主办方把艺术家的创作、评论、学术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看起来,这更像一场艺术研讨会,而非拍卖会。
“这些东西,看起来和拍品没直接关系,但是,拍卖公司却在营造一种专业的学术精神。做生意,也可以做文化。”一位从山东赶来的买家,拿着小册子,认真地翻阅起来。
这场拍卖,是陈振濂人生中第一场拍卖会,他昨天也来到了现场。
陈振濂的49幅拍品,大部分是以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作创作的系列作品,既可单拆收藏,又可成系列。然而,这些诗词并非作者随意摘取,信手写就。
这背后,是一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42万字《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
“这些作品,是60多部书、1000多万字养出来的。”陈振濂有些感慨。
淘汰了5000幅作品选出近700件真品
中国艺术品拍卖,有20年历程。
在京沪,有嘉德、瀚海、保利、匡时等老牌拍卖公司,在杭州,也有“江南第一拍”西泠拍卖。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风风火火,但虚假、作势、找托、哄抬的浮夸现象,并不少见。
上世纪90年代,那张在拍卖会上轰动众人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即便有元老级书画鉴定权威谢稚柳的题识,最终也被鉴定为赝品。
“60%真迹,20%赝品,20%有争议。”杭州收藏爱好者李飞告诉记者,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如果能做到这个标准,已经是不容易了。
为什么拍卖会上,会出现伪作?
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市场部经理顾宇龙说,拍卖公司本身对拍品并不负有责任,也不会保真,“只要买家认可,愿意出高价,就可以成交。”
这次7个专场拍卖,近700件真品,则是淘汰了起码5000幅作品后产生的,“只要十个专家里,有一个有异议,就一票否决。”顾宇龙说。
而之所以主打三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是用金字招牌以及学术地位来保真。
顾宇龙说,三位艺术家都是学术界屈指可数的权威,而且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极高,“每一件作品,都是经本人之手而出,能对作品负责。”
陈振濂说,有学术支持的拍卖会,反过来也能对书法家的创作态度,形成约束和反省,“市场拍卖正在提醒书法家:书法不是随意挥毫,书写,应该有尊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