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去年12月26日,绍兴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拉开大幕,今年9月12日,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如何巩固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果,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成为现阶段摆在改革者面前的“硬骨头”,本月中旬,一场以“控费”为目标的改革试验就在绍兴第二医院推开。
医生的压力
把医疗费用降下来,与科室每个人的奖金挂钩,也关系到科主任的前途
从昨天开始,在写医嘱前,朱健华医生都会下意识地看看墙上的表格,表格中一一列明哪些部位需要用进口的,哪些部位又需要用国产的耗材。在表格的开头,注明“创伤手术以国产材料为主,使用进口材料须说明理由”。
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费用降下来,已成为朱健华脑子里绷紧的一根弦。因为,这与科室每个人的奖金有关,也与科主任的前途有关。
朱健华是绍兴第二医院骨科的一名普通医生,以前病人是不是需要用进口耗材,他自己都可以定。但现在,想用进口的,得科主任审批同意。进口药品,他同样没有权限开出。
骨科主任谢垒压力更大,为了把费用降下来,他已给科室人员开过好几次会了。在过去的十多天时间里,他们的住院病人均次费用已经由14000多元降到了13000多元,但离10800元的考核指标还有差距,他正在对各个环节进行梳理,看看哪里还有“可挤的水分”。
医院的新政
费用控制从四块入手:药品、医用耗材、辅助检查和平均住院日
他们的压力源于11月15日该院推行的“严控门诊及住院病人均次费用增长”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挤水分”,把能降的费用都降下来,并将控费指标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科主任的职务聘任挂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医务人员反映,“控费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执行得如此明确而彻底。
费用控制从四块入手:药品、医用耗材、辅助检查、平均住院日。这也是病人就诊时涉及最多的环节。
加强临床用药管理,要求以“合理用药”为原则,并下达了死命令——每只抗生素单月用量控制在30万元以下,每只辅助用药单月用量控制在15万元以下,每只中成药单月用量控制在8万元以下。如超过上述指标,则该药停用3个月,并在院内网站上公示。
严控高值耗材的使用,对于骨科、麻醉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中的进口钢板、止痛泵、数字纱布等高值耗材项目采取限量供应,并制定医用耗材考核方法。“以止血纱布为例,限量指标明确到几盒、几张。”绍兴第二医院院长葛孟华介绍。
辅助检查方面,严禁重复检查、过度检查和乱检查行为。
新政还包括,缩短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床位利用率。新政推出后,医院日间手术(即24小时内出院)大幅增加。绍兴第二医院院长葛孟华强调,缩短平均住院日应以规范治疗为前提,通过提高技术、加强内部管理来实现。
考核的力度
考核科室和医生,不再以收入论英雄,而是看你为病人节省了多少
与费用控制指标相配套的,是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新政一一列明了每一个科室的各项考核指标,如门诊、出院均次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率,百元收入耗材比率,供各科室一一对照执行。
考核医生,不再看你多收进来多少,而是看你少收了多少,这种转向是“颠覆”性的。用葛孟华的表述,是将原来以“成本核算、收支节余”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为主,同时体现岗位风险系数的综合考核方式。
“成本核算、收支节余”,当财政投入不足时,这一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曾在医院广泛盛行,它导致的后果是医院越来越偏离公益性的本质,导致“大处方”、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的流行。
而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病人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其背后的逻辑是,医院是公益性机构,医生是为病人服务的。考核标准转向的背后,是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也有人认为,如果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药品的零差率,斩断了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那么,以“控费用”为目标的医院内部考核体制改革,则有效地遏制了医生与药品、耗材之间的利益勾连。
省里的“控费”文件
对医疗机构均次费用超过医改目标责任状指标的医疗单位,将通报批评
绍兴第二医院为何为控制医疗费用下如此猛药,这与近日省卫生厅颁布的一份文件有关。在这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控制的意见》中,卫生厅明确要求,将对2012年度医改责任状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对医疗机构均次费用超过责任状目标任务的医疗单位,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同时,对门诊均次费用超过3%,住院均次费用超过5%的,对医疗机构实行等级医院黄牌警告,限期进行整改,并暂停2013年度床位和大型医疗设备的审批;对门诊均次费用超过5%,住院均次费用超过8%的,对医疗机构等级医院重点指标进行复评,并暂停该地区的卫生强市、强县(市、区)的考核。
推行的效果
新政实施第三天开始,医院每天少进账10多万元
11月12日收到省卫生厅文件,14日,绍兴第二医院出台了新的“控费”方案,明确在年初制定的控费指标基础上,再将门诊均次费用下调20%,住院均次费用下调10%。
新方案15日开始执行,“第三天起就有效果了。”葛孟华看到,当天医院的总收入下降了10多万元。
财务数据显示,11月15日至11月23日的9天时间里,与实施前的11月6日~11月14日相比,门诊总收入减少了11.8%,“相当于每天减少了5.3万元。”而住院费用下降了5.37%,“相当于每天减少了4.8万元。”也就是医院平均每天少收入10.1万元。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上述两个时间段相比,出院均次费用从9066元下降到7341元,门诊均次费用由188元下降到153元。
患者的感受
割了颗肿瘤1天就出院还以为要住一星期呢!
上周六,18岁的高三女生小范因为乳腺肿瘤(良性,直径约4~5厘米)住进了该院肿瘤外科,上午8:00多入院,随后是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三项检查(B超等检查已在杭州的医院做过)。下午1:00多,化验结果都出来了。下午2:00,手术开始。第二天上午,小范就出院了,总的费用是1100多元。
小范的爸爸说,女儿周一就去上学了,现在还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打算这个周末去拆线。“没想到这么快的,原来以为要在医院住一周的。”
肿瘤外科主任介绍,像小范这样的病情,以前最快也要3天的,现在条件允许的都做“日间手术”了,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
新政后的期盼
医院收入下降
财政投入期待加大
一边是老百姓的“降费”期待,一边是医院的生存发展,在打出一系列的降费重拳后,医疗费用如期下降,但收入下降后,医院如何生存?
在葛孟华看来,医院通过控费措施,抑制了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符合医改的方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政府得到民心。他希望,为了使医院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财政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后,各级财政均加大了对医院的投入力度,同时实施鼓励性财政补偿政策,即财政补偿向费用控制得好、服务质量高的医疗单位倾斜,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目前我市各大医院正在陆续行动起来,“挤水分,精细化管理”正成为各院的共识。“它将迫使医院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从以前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院长这样概括,而这正是此次医改的核心。
- 开化应急专项资金缓解融资难 节省财务费用670万元
- 宁波海关通关无纸化试点 每票单子节省三四个小时
- 从节省每度电每滴水开始 南湖区节能从公共机构抓起
- 申请变压器减容 不用投资一分钱节省支出100万
- 宁波:60多本书面帐变一本电子帐 一年节省近两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