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绍兴万人吃上“水运饭”水运村别墅、汽车扎堆
2012年11月28日 14:09:39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核心提示:古语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水乡绍兴,纵横交错的河道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水运史,水运产业也成为越地民众创业立身的支柱性的产业。

  随着“新水运”时代的到来,全市共有上万人涉足这一产业,不少人就此走上了创业致富路。

  在聚焦绍兴“新水运”第一篇报道中,本报重点关注了绍兴民企投资港口码头的热潮,这次我们把焦点转移到了“水运人”和“水运村”。

  “新水运”造富新水乡

  新闻样本

  从50吨到500吨船,五旬船老大很有幸福感

  健壮的体格、黝黑的皮肤,站在浦阳东江一条船上的钱月江一看就是船老大的模样。虽然还只有47岁,开船却已有30年,在村里也算得上是老船员了。

  钱月江是诸暨市江藻镇银江村人,跟村里的许多人一样,他和妻子回家的日子很少,几乎都是在船上度过。提起眼下的生活,钱月江脸上流露出喜悦:“现在跑一个月运输能赚上两万元,居住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过上了小康生活水平”。

  这条创业路,钱月江走得并不轻松。

  以前,他一直没舍得淘汰挂桨机船,一家人挤在一条50吨小船里,用帆布搭起简易船篷,遮风挡雨,一年辛苦下来,除去开支,赚不了几个钱。看到村里的船民纷纷更换船舶,船越换越大,生活越来越富裕,他坐不住了。

  借助全国内河推行标准化船型这波浪潮,钱月江狠狠心,换了一艘190吨的船。又过了几年,他又一次换了船,吨位达到了260吨。

  钱月江的船换大了,路程跑得更远了。他现在跑得最多的是湖州长兴到上海的航线。

  “从长兴装水泥熟料运往上海,返程带回煤炭,每个月来回跑6个多航次,除去开支,净赚5000元钱”。钱月江的腰包鼓起来了,今年4月,他换了一艘500吨的船。他在这条船里摆上了沙发,安装上空调和电视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一个月有20多天是在船上的,总得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在钱月江眼里,这是他一生开的最大的船,每月收入达到两万元,很是心满意足了。“以前,‘打铁、撑船、磨豆腐’是三门苦行当,撑船算是最苦的一门,现在撑船跟以前真是没法比了。”钱月江点上一支烟,眯着眼睛,悠悠地抽起来。

  茅屋、平房、楼房、别墅,船老大一边换船一边换房

  在一丛花草前,记者见到了刚下船回家的姚国太。“空闲下来摆弄花草,是我目前生活中的第一选择。”虽然妻子已在催吃晚饭,但姚国太坚持要把花草修剪完毕才肯进屋。

  上个世纪70年代起,诸暨市直埠镇姚公埠村村民姚国太就从父亲手里接过船桨。如今,他也已经60岁了,两个儿子也成家好几年了,但他依然活跃在水上运输。“在我们村,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跑运输的还有不少,虽然辛苦了点,但一年可以赚好几十万元呢,大家都舍不得放下。”姚国太说。

  当年的跑船经历,姚国太记忆犹新。当时,村里的船都在10吨以内,靠手摇桨才能前进。船员运的最多的是黄沙和砖瓦,从这里到上海要20多个小时,但一趟跑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船上没有可避风雨的地方。“蓑衣、凉帽是两样最不能少的东西,遇上刮风下雨,生死就不由自己了。”姚国太说,当时回到村里常常能听到某某家的谁没了,但为了生活,还是得冒险出航。“现在不一样了,船里的生活区跟宾馆似的,台风要来前,政府部门都是提前短信通知了。”姚国太说。

  饭还没吃几口,同村的钱先岳就来找他了。“明天帮我去绍兴拉船黄沙吧。”钱先岳说,他现在主要给当地的一家水泥厂拉货,虽然他的儿子也加入了运输行列,但最近公司业务量增加,货船还是不够。“船员之间相互介绍生意,这样的事越来越常见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姚国清告诉记者,以前船小利薄,船员之间抢生意很普遍,村里矛盾也增加了不少,现在有船的村民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从最初的茅屋,到平房,到三层楼房,再到现在的别墅,住房条件变化了,运输的货源也在不断变化。”姚国太说,以前只运黄沙和砖瓦,现在还运煤炭、钢材、玻璃。运输路线越来越长,最远的已经拉到无锡了。

  水运村的幸福生活:别墅、汽车扎堆

  水运的富民效果到底如何?诸暨市江藻镇银江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福尧给记者报了几个数据。

  “现在村里有52艘钢质船,几乎每4户人家就有一艘,最多的一家有两条船。每户船员的收入在20万元到50万元之间。”钱福尧说,目前,该村总运力达到1.4万吨,占到诸暨市的近四分之一。

  “从最早的木壳船到水泥船、小型钢质船,再到现在的大吨位船,村里80%的船员已经更换了四代船。”钱福尧说,大部分船员都在(诸暨)城区买了新房子,村里有儿子的,超过一半的年轻人继承了父亲的船,搞起了水上运输。

  而在浦阳西江畔的诸暨市直埠镇姚公埠村,气派乡村图景也同样离不开水运产业的大力支持。

  干净宽敞的水泥路遍及全村,村道两旁是一幢幢两层或三层的洋楼别墅。别墅上或有欧式浮雕,或有圆形立柱,外表造型考究,内部装修装饰洋气十足,颇有些欧式海派风情。与城里的别墅相比,这些别墅门前院子更加宽敞,一般都有几十平方米,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很多花卉植物。

  “现在村里有200多人在从事水上运输,”问起水运给村里带来最大的改变时,姚国清笑了笑说,村里几乎户户有新房,家家有存款,很多家庭在诸暨城区、绍兴市区等地买了新房,村里私家车总量早就超过了100辆。

  在村口,记者看到500米长的河岸上建有3个货运码头。虽然已近黄昏,但起吊、装货,现场还是一片忙碌的情景。该村的俞建勇是其中一个“万兴码头”的负责人,他最先也是跑运输起家的,早几年他和人合伙建起了这个码头,“离家近,也不用那么辛苦了,现在一年的产值在300万元左右”。

  新闻背景

  全市上万人捧着“船饭碗”,八成以上船户更换了船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江藻镇就有村民购买水泥挂桨机船从事水运业,不少村民靠撑船成了当时的万元户。”诸暨市港航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现在诸暨内河航区已有4个水运村了。”该负责人解释说,原来只有姚公埠和汪王村被认定为水运专业村,不久前,又有银江村和吴墅村被认定为水运专业村,目前4个村共有船舶257艘,总载重吨位为60376吨。

  记者从绍兴市港航管理局了解到,全市“吃”水上运输饭的人员有1万多人,近两年,绍兴港籍几乎80%的船户都更换了船舶,新打造的船舶也几乎没有300吨以下的。

  绍兴市港航管理局局长刘丽华说,近10年来,绍兴水运行业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内河港口码头经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少船户利用撑船期间所积累的货源信息,通过筹集民间资金投资码头建设,搞起了内河码头货物装卸生意。据统计,今年,光诸暨市江藻镇的130艘货船就创造了4000万元的运输收入。

  新水运时代

  也是创业新时代

  从原先的贫困村,发展为特色水运村、别墅扎堆村,这背后的推动力值得关注。

  它包含着水运村人的智慧和果敢。

  正如刘丽华说,有经营头脑的码头经营业主采用企业原材料运输全程包干的方法,主动宣传水运优势,上门承揽企业运输货源,壮大码头经营实业。银江村等4个专业村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最近几年里,他们又抓住“港航强市”的利好政策,充分运用民间资本,大货轮变成了万吨轮,水运业在水运村风生水起。

  也不能忘记水运条件的不断改善

  “现在航道条件好了,大吨位船舶可以畅通无阻了,谁不想换大船攒大钱啊?”采访中,船员屠杭丰的话说出了船老大们的心思。

  造大船、拓线路,聪明的水运村人正是充分利用了建设港航强市的“天时”,依托面靠大河的“地利”优势,抓住了发展时机,终于拓展出几代村民都不敢想的水运业;更可贵的是他们面对机遇,毫不犹豫;在历史机遇面前,他们又敢于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终于闯荡出了一番属他们的创业新天地。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记者 陈乙炳 通讯员 黄云章 记者 王丽红 摄 编辑: 马岩竹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