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今天说起义乌,高楼林立,万商云集,言必称海内外驰名的小商品市场。
可是,在30年前,义乌还是个毫不起眼、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1979年的《辞海》介绍也不过六十来个字:“秦置乌伤县,唐改义乌县。农产有稻、小麦、茶叶、蚕茧等,并产红糖、枣、梨、火腿等。县城内有宋古塔。”
然而,义乌人的骨子里,早已种下商业的基因。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义乌就有16处集市,闻名天下的义乌“敲糖帮”,更是凭借一副担子一双泥腿,在这片土地上奔波了数百年。
到1982年时,义乌“敲糖帮”已经成为遍及全国的小商贩群体,他们对各地的小商品需求极为敏感,但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合法舒适的交易环境。
伟大的事业往往起源于一个偶然的瞬间。这年年初,普通农妇冯爱倩冲进了义乌县委大院。
因为想把户口从佛堂镇和平村迁到城里,需要钱,42岁的冯爱倩卖了10担谷子,换来80元钱。
第一笔生意顺利进行后,她正式踏上了经商的道路,然而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她经常要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禁、阻、限、关,收走提篮更是常有的事。
自称“被生活逼急了”的冯爱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找县委书记评评理。
这年5月的一个傍晚,新上任不久的义乌县委书记被冯爱倩堵在了县委大院门口。冯爱倩用义乌话质问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做买卖?
随后,冯爱倩被请进了办公室,聊了一个多小时。
不久,义乌县委发布了第一号《通告》。这一年的9月5日,在县城内宋古塔的绣湖之畔,诞生了一个“马路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随后,廿三里市场也获准设立,它们就是如今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内,持有营业许可证的个体商贩200户,持临时许可证和提篮叫卖的共600多人,每市参加购销交易人数一般有3000余人,多时可达5000多人。
这个投资只有9000元、铺着水泥板的露天市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就达392万元。
从此,义乌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县,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都市。
- 义乌: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
- 义乌多部门对话“联合国社区”居民 求解外商就学就医难
- 中国中小企业节结合"义乌元素" 经贸论坛引导创新转型
- 义乌物流龙头企业开拓出口贸易新兴市场 期盼进口突破
- 义乌海关"分类通关"效果佳 小商品出口走上"高速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