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以前,一提到农村社区,很多人脑中的印象便是农田、家庭作坊,村收入也十分有限。而在嘉善罗星街道和合社区,现在一幢新建成的综合大楼伫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并吸引了国内一家知名连锁酒店入驻,每年的租金收入占到了和合社区固定收入的一半以上。这样的发展模式,正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种新探索。
从农村转为社区,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应该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动力的转变。罗星街道在多年的发展中,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开辟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服务业强村新路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服务业项目涌入罗星街道的农村社区,服务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动力。
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动力
“这幢大楼一年的租金收益就占到我们社区每年固定收入的一半以上。”和合社区党支部书记俞建华带记者参观了新建成的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和合社区综合大楼。该社区已经和国内一家知名连锁酒店签署了房屋出租合同,前三年的租金为每年170万元,之后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进入基础装修阶段。
一个农村社区为何能引进一家国内知名连锁酒店?记者实地参观后发现,酒店选择和合社区作为开拓商业版图的落脚点,其实是一种必然:和合社区综合大楼位于嘉善县城区阳光西路沿线,交通便捷;此外,这幢大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衔接服务业也是“早有准备”,宽敞的地下停车场、800KVA配电房、两部电梯、现代化的内部格局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和合社区跟连锁酒店顺利签约的“筹码”。俞建华告诉记者,这幢综合大楼的总造价约1200万元,按照目前的租金收益,七八年便可以收回成本。
和合社区位于罗星街道的西南部,经过多年的新城建设、村转社区和产业转型,这个农村社区早已跟县城连接在一起,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再以农业为主。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和合社区就建起了村级工业园区,村级集体经济以工业为主。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村级工业园区的发展瓶颈逐渐显现。“原来的村级工业园区有21家厂,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俞建华告诉记者,村级工业园区每年能给社区带来近100万元的租金收益,但是占地却有40亩。去年,通过“两退两进”,工业园区被拆除,拿着拆迁补偿款,和合社区建起了综合大楼,“这幢大楼占地只有6.6亩,但是年租金却有170万元,而且引进的是服务业。”
年租金从每亩2.5万元到25万多元,经济发展方式从工业到三产服务业,和合社区收获的不仅仅是直接经济效益,更是产业升级的效益。这样的升级,在罗星街道并不是只有和合社区一个例子,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农村社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三产服务业,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譬如,李家社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配套建设新居民子女学校、商业用房、农贸市场,引进超市、酒店、汽修等服务业项目,每年能带来近300万元的租金收益。
多种模式助推服务业强村
以建造公建配套用房来引进服务业发展,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虽然是一个见效快的模式,但前提是农村社区本身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罗星街道在探索服务业强村时,涌现出了“联合发展”、“抱团发展”等符合各个农村社区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径。
在嘉善城区嘉善大道东侧阳光路北侧,一个名为“置地广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于今年12月开工建设,2014年竣工。这个总投资3亿元,建筑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的项目,便是魏南社区和大企业联合发展的成果。
“置地广场”的选址位于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北侧,虽然地块位置属于农村社区,但是其区位发展已经和嘉善新城区融为一体。地理位置如此优越,建设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庞大的资金投入以及在发展高端服务业方面缺少经验,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魏南社区想到了和大企业联合发展的途径,社区提供土地引进项目,建成后再低价回购一部分物业,由大企业领着社区做生意。
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和社区来说,既没有发展服务业的资金,又缺少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如何带动这些村和社区发展服务业?强村带弱村的“抱团发展”也是罗星街道服务业强村的一种新模式。城西社区和马家桥村以及鑫锋村就是村与村之间“抱团发展”的一个生动例子。城西社区位于主城区边,有发展服务业的地理、经济条件,但是苦于没有土地指标。马家桥村和鑫锋村虽然有土地指标,但是由于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且经济实力有限,目前并不适合发展三产服务业。今年7月,这三个村、社区共同成立了嘉善城马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计划共同筹资,在城西社区建设公建配套用房用于出租,收益按比例分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