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14年,11项发明专利,投入1000多万元。昨天,61岁的朱秀刚告诉记者,国家专利局已向社会公布自己的高速风力发动机组的多叶轮增速装置发明。在兴奋之余,他感叹,发明项目产业化推广太累,找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合作伙伴太难,谁能来助推自己一把?
占地10余亩,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的朱氏植物塑料有限公司,原是一家金属丝网厂。10多年间,朱秀刚就是在这里默默探索他的发明之路。
在简陋的车间里,满头花白发的朱秀刚向记者展示他的最新发明成果。看上去一台老旧的风扇,三个叶片下面增加了一个用自行车钢圈改装的叶轮,这就是老朱的风力增速发明装置的样机。老朱说,这都是按自己想法装起来的。其奥秘在多叶轮上,风力发电要求每秒9米以上的风速才能正常运作,遇上微风就根本没办法动。“我在下面装了多叶轮,能够在微风中旋转并带动风力发电机组旋转,以多发电。这项发明投入少、安装简单,可解决低风速发电的世界难题,如果全面推广,可以抵一个长江三峡大坝!”
在公司发明成果展示室,摆满了各类生物塑料粒子和仿木制品、泡沫制品,分别写着“污泥制品”、“垃圾制品”等字样。朱秀刚说,这些产品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的粉碎物,如稻草、麦秆、杂草及垃圾、污泥等固体物质,制品均属于“生物全降解塑性材料”的范畴,可自然降解、回收利用。
朱秀刚迷上发明,是在上世纪末他从机关单位“下海”后开始。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他,经过刻苦自学和上万次的试验,1998年起,他的植物塑料、垃圾塑料、污泥塑料、一种治理沙漠的方法等发明相继试验成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涉及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为了发明,多年来朱秀刚不但把原来办厂赚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还把房产全部抵押给银行,企业多次陷入破产边缘,靠朋友亲戚帮助才险渡难关。
几年前,朱秀刚尝试过项目的产业化推广,诸多遭遇让他困惑和无奈。“专利公开,迎来一批批的收费人和以项目介绍宣传为名的骗子公司,还有以投资合作为名的技术偷窃者,甚至包括大学的学者。”朱秀刚说,发明创新者前期投入巨大,产业化推广涉及的标准化、检测、宣传、生产、销售等又要消耗大量资金,现在一些投资公司乐于抄快钱的合作方式和手段,让他退避三舍。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对民间创新型企业有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有效推进发明成果转化,莫让好项目束之高阁。”朱秀刚期盼道。
记者手记
让民间创新者生
在我们的社会,总有这样一群人,富有聪明才智和狂热激情,痴迷于创新发明,心无旁骛举身家投入,他们当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朱秀刚或许应该归类于幸运的前者。
专利等身的朱秀刚成功吗?好像不全是。他遇上项目产业化推广的瓶颈,道出了民间创新型企业的尴尬生存状态:等待还是死去。
不必讳言,由于科技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草根发明者还处于“边缘人”的位置,由国家职能部门确定下达项目方向和指标,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层层分解、上报,民间创新者和企业无论创新价值大小、项目优劣,均很难得到“惠顾”入门,往往被埋没在基层民间。其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导致许多发明项目因不能实现产业化被束之高阁。
破除“朱秀刚式”的发明项目产业化推广瓶颈,除了企业自身应反省调整适应外,还需要社会环境土壤的引导、培育。不断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口号落在具体的政策行动上,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指向便是,让创新者更好地成长,让创新成果真正造福于社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