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浙江义乌,古称乌伤、稠州,建县2200多年来一直是个传统农业小县。改革开放使这片古老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演绎了乌鸡变凤凰的义乌传奇。2008年,义乌被确定为我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十个综合改革试点和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的华丽蝶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缩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兴商建市”之路。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义乌人为养家糊口就开始利用冬春农闲之时去外地做小买卖。改革开放激活了义乌人血液里的创业基因。1982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回应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作出了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这在义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84年底,义乌“兴商建(县)市”发展战略正式确立。此后,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深入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兴商建(县)市”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商强农”、“以商富民”及国际化、城市化等发展策略,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商建市”内涵,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转型升级、持续繁荣,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目前,义乌市场已成为国际性日用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市场成交额连续21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全市拥有2.6万家工业企业、20多个优势行业、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起“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同时,带动周边地区众多特色产业区块,形成一个跨区域的义乌经济圈。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凝聚改革发展力量。“兴商建市”30年来,义乌历届党委、政府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义乌人创业和义乌改革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和肥沃文化土壤。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01年起,义乌市每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都在5亿元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创新社会管理,150万外来建设者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发展空间共存、生活资源共享、社会责任共担、社会秩序共管、经济繁荣共创”的局面基本形成。制定实施《义乌市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强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06年,义乌市委总结提炼新时期“义乌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成为义乌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
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再创新的辉煌。当前,义乌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务院批准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义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国际贸易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市场融合发展的趋势给义乌加快市场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区六城”建设,争当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排头兵。加快建设“国际商贸特区”,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努力成为全国外贸配套政策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加快建设“市场新区”,重点建设国际生产性消费资料市场,科学规划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城,进一步提升小商品市场,促进生产性市场与消费性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区、金融商务区、义乌港二期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六大特色城市”,依托产业、物流、金融、文化等发展基础和特色,加快建设国际陆港城市、金融生态城市、制造业洼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文明信用城市、幸福和谐城市。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