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一角。尹炳炎摄
浙江日报杭州12月6日讯 是冬日,是吉日,是生日——历经风霜雨雪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在西子湖畔拉开帷幕,浙江美术馆的“书学之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文献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楷、草、篆、隶、行诸体兼备的书法长卷。展厅里,400余幅书法作品和文献手稿,透着温度,带着力量,大开大阖间尽显传统文脉之现代风范。
一幅幅图片,一本本教案,连接成一条半个世纪艰辛而漫长的书艺探索之路——20世纪50年代末,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提出了要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试办书法专业。从此,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诸先生齐心协力拉开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序幕。“可以说,中国美术学院在书法学科的建设上有拓荒之功。”在著名书法篆刻大家刘江的记忆中,学院从1963年率先在本科教学体系中设置书法篆刻方向,到1979年在全国首招书法篆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996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再到200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书法系、2009年在全国首招书法学与教育方向本科生至今,中国美术学院始终走在书法学科建设的前列,引领着书法教学的发展。自1979年以来,有近200位世界各地的外籍学子来到西子湖畔,染翰操觚。毕业之后他们把书法带往各自的国度,成为了“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使者。截至目前,全国设置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00多所。
漫步展厅,一位位大师的身影清晰可见——“宁要四全(诗、书、画、印),不须三绝”,这是潘天寿的话,意思是作为一个画家不一定能做到诗、书、画登峰造极,但必须诗书画印四全,强调了印章的重要性。潘天寿虽公务繁忙,还抽暇摘录各种古文字,集辑《治印谈丛》,备课《书法教学材料》,态度之严谨,足为楷模。沙孟海是书家,更是学者,既重书技,更重书外之学。朱家济学问深厚,下笔俊丽清健。诸乐三篆书从石鼓文入手,兼收钟鼎、甲骨与砖瓦文字,发展了篆法。方介堪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
如果说,这些先生们在开创书法专业时是“筚路蓝缕”,那么,他们为这个专业的发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则可谓是“高屋建瓴”。
刘江和章祖安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显著的,他们强调根植传统,探索个性;作为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朱关田长期致力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王冬龄从传统中走了出来,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现代书法的创作;邱振中一直站在书法本体及中西方艺术理论研究的前沿;祝遂之强调基础与学问的重要性,以学养书;陈振濂长期从事书法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努力构建书法学、篆刻学的学科体系。
如今,浙江美术馆三大展厅里展示的是老中青艺术教育家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美术学院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建树新里程的基石。“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至今已培养出了几代书法篆刻兼擅、理论实践并长的继承人,正活跃在目前中国书法篆刻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以及教育的各个领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将老一辈的书学思想传播得更为宽广和久远。”正如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书法学博士沈浩所言,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应该向老一辈教育家在艰难岁月中的开创之举致以无限敬意。
五十年长途,其路漫漫。这条书学之路是一条代代持续的生命之路,是一条继往开来的艺术之路。它的一端,联系着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及其传统,另一端联系着今日生活的勃勃生机。环顾四壁,凝望那充溢心灵之作,仰望那掩卷而去的背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深知,今天潘天寿先生那一代大师们的忧患仍在,表象繁荣的另一边是当代书写的深刻变迁,书艺作品的高价奇观掩盖不了独创性和深度研究贫乏的事实,中华文化的全面学养仍需要长期的跬积。中国书学和印学的研究远未完满,至今连一套完整的书学全书还未诞生。中国书学和印学的传承发展呼唤着代代学子。
- 龙湾中国书法之乡创建迎大考 95%学生学过书法
- 中小学书法课遭遇教师荒 陈振濂推蒲公英计划
- 陈振濂捐出书法拍卖个人所得 面向全国培养百名书法教师
- 浙江财经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书法产业研究所
- 名家书法拍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