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进入12月的下沙,天气变冷,已经完全开启了冬天模式。下沙东方社区、上沙社区等过渡房里,刮起了做棉鞋的风潮。大姐们围在一起,聊聊家常,缝缝棉鞋,过渡房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棉鞋做了都是送给亲戚、朋友和邻居,大姐们说:“比打麻将好多了,不会输钱,心情又好。自己做的棉鞋穿着特别暖,穿上三五年都不会破。”
在上沙社区过渡房里,记者看到了五位围在一起做棉鞋的大姐。大家做鞋的时候,聊聊家常里短,开开玩笑,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4年邻居变成了好姐妹
这五位大姐自从住进过渡房,就变成了屋前屋后的邻居,大家年龄相仿,很快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平时买菜、聊家常都在一起。
入冬之前,五位大姐手一拍,今年做几双棉鞋吧。57岁的俞爱玉大姐被大家评选为了棉鞋队长,带大家买材料,做棉鞋。
在汪大姐家里,五个人聚在一起,但并不是各做各的棉鞋。今年53岁的张月英大姐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棉鞋,特别是缝鞋底,学了十多天了还没有学会。其他大姐就会很习惯地把她框里的鞋拿过来,缝了起来。
记者还在汪大姐家里看到非常温馨的一幕。朱大姐做完了自己手头上的活,二话没说,非常顺手地从张大姐的鞋框里拿出一双半成品的棉鞋。正要开始缝,就被张大姐发现了,两人就为一双棉鞋争夺了起来。
张大姐说:“你们昨天帮我裁布、缝鞋底一直忙到了晚上9点多,今天怎么好意思麻烦你。”
“我反正自己的已经做好了,空着也是空着,就帮你缝好了。”朱大姐回到。
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插曲,但让人感觉无比的温馨。邻里间的感情,竟然比姐妹还要亲,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郁大姐说,地铁开通的第一天,她们五个人一起坐地铁去了龙翔桥,每人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棉袄。
谈笑中,5位大姐飞针走线,时间也过得飞快。
孙女的雪地靴也是自己做
张大姐这一个月来,一共做了47双棉鞋,已经送掉了28双,家里人都还没穿上,都打算送人。
“家里的亲戚,亲家公和亲家母那边都送了一圈,还有好几个亲戚还没去送。我今年买了600多块钱的材料,准备多做点留起来。”张大姐说,“等明年搬进新房子,就没有地方做鞋了。就算有,我们这5个人也不一定又能抽到做邻居。一个人做太寂寞了。”
做鞋的布料,都是大姐们从石祥路的零布料市场买来的,挑的都是最好做鞋布料,一般是15到18块一米。鞋底也选了最好的,7块5一双。一双棉鞋的成本加起来大概是14块钱。
“这样的棉鞋在外面买起码要50块一双,而且还没有自己做的穿着暖和。”郁大姐说,“我们在里面加了很厚的海绵,做里面的布料,也是带绒的,非常暖和。”
俞阿姨还给自己的孙女做了一双玫红色的雪地靴,看上去就和商店里买的一样。“我孙女可爱漂亮了,说穿着我做的棉鞋不好看,不要穿去学校。听说现在流行穿雪地靴,我就照着雪地靴的样子给孙女做了一双棉鞋,还是她最喜欢的玫红色。现在,她每天早上都吵着要穿这双鞋去上学了。”郁大姐笑着说。
老手艺成了一种休闲
下沙成了开发区,居民们都富了起来,不愁吃,不愁穿。但很多老手艺、老传统,大家都不愿意放弃。
就像汪大姐说的,不喜欢每天打麻将、嗑瓜子,坐在家里也不想闲着,做做棉鞋也挺开心的。
汪大姐和大家开玩笑说:“我们开一家棉鞋厂吧,我来做后勤队长,给你们烧饭吃,好不好?”
“好啊,我来做车间主任,你做董事长好了。”说着,大家都大笑起来。
“五姐妹”早上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下午开始聚在一起做鞋,过渡房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