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他打出生起腿部就有残疾,但凭着勤劳的双手,他做过布鞋,种过桑养过蚕,后来种橘卖橘,目前经营着150多亩橘园。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多次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有一位领导在听了他的事迹后说,不但残疾人要向他学习,好脚好手的正常人更要向他学习。
□讲述姜智远记录赵 流
第一份工作是做鞋,因为做鞋只要坐着,不用走路
村里把50多亩无人承包的桑叶地交给了我,于是我除了做鞋,又学着种桑养蚕
我1953年出生,天台县街头镇街一村人。虽说步入花甲之年,但与我接触交往的人都说我是60岁的年龄、50岁的外貌、40岁的心态,这一切,都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
我是个先天残疾人。从懂事起,我就意识到自己与正常人不同,人家能做的事,我基本也能做,但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劳动,至少在走路上要比人家慢得多,还有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重物。由于身体羸弱,长得也不高,对社会上的嘲笑早已习以为常,逐渐养成不卑不亢的性格。我家住在镇小学附近,小时候最羡慕小伙伴去上学,听到学校里音乐课的琴声,我会跑去听并跟着唱。直到9岁,我才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是倍加珍惜,因此,成绩非常优秀。
15岁小学毕业,却因家庭成分不好,无缘升初中,只好回家务农。当时我的体重只有45斤,论体力,还不如普通妇女。生产队就安排我放牛,虽然挣的工分不多,但给了我捧起书本的机会。我边放牛边看书,把当时所能搜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统名著读了个遍。
上世纪60年代最流行的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这本书我是看了又看,主人公保尔的那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扪心自问,我的腿虽然不好,是二级残疾,但我有一双健全的手,一张能说的嘴,还有一个不算笨的大脑,我为什么不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呢?
18岁那年,我作出了人生第一次职业选择,学习做布鞋,因为做鞋只要坐着,不用走路。
通过三年拜师学艺,我学会了布鞋制作的全部工艺,自己开了一家鞋店。街头镇是天台西部最大的集市,当地风俗,青年人结婚时,女方总要做一双布鞋送给新郎,大人小孩过春节,也要添置新鞋,妇女若不会做,就去鞋店买,因此,制鞋业很是兴旺,集镇上鞋店共有11家。我是其中入行最晚的,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一点不含糊。为了降低做鞋成本,从外地大批量购进鞋面料和底料,在做工上更是精益求精,对顾客态度诚恳,服务周到,售后服务更是来者不拒,对剪鞋样,楦鞋,小修补之类,都是免费服务。为了体现诚信,对答应人家的交货时间,我从不拖延。有的顾客为了赶某一日子,就站在店铺里等待,对此,我也是有求必应。每到秋冬季节,天天做鞋到深夜。不到半年,我这家新开鞋店就有了名气,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不到一年,集镇上有8家鞋店先后关门歇业,在剩下的3家中,数我的生意最为红火。由于我做的布鞋物美价廉,不但本地人喜爱,甚至邻近磐安县的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几位上海来当地企业当指导的师傅眼光很挑剔,但穿了我做的棉鞋后赞不绝口,临走时特来我店定做几双带回上海。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机械化制鞋业的兴起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手工布鞋逐渐失去市场。当时村里有50多亩桑叶地无人承包,村领导知道我会动脑子,就把副业队养蚕这一摊交给我负责。这样,我白天种桑养蚕,晚上和赶集日子继续做鞋。到了蚕桑队,我发现这里劳动效率比较低,而且蚕发病率高,主要问题出在管理上。于是,我将人员精减一半,只留下10个人,我把10几个人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我以身作则,每次去采桑叶,都叫自己的妻子、嫂子走在前面,碰到下雨天时更是如此。有时人手不够,我叫妻子用板车把我拉到地里采摘桑叶。养蚕是个技术活。我虚心向内行人学习,参加县林特局举办的蚕桑培训班,积极提高养蚕技术,还对桑叶进行嫁接,改良桑叶品质。对不清洁的桑叶都进行清洗、晾干后再喂蚕。我承包管理蚕桑那几年,蚕茧质量好,卖出价钱也高,村里增加了收入,参与养蚕的人分红也多了。
种桑树改成了种橘树,成了当地最大的柑橘经营户
对我来说,吃得苦中苦,能做个正常人,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1988年,村里有50亩柑橘地,由于不会管理,一年生不了几个橘子,无人敢承包。我想啊,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家种的柑橘能生,为什么我种的柑橘不会生呢?于是,我壮着胆子承包下这片橘园。
那几年对我来说是最累的几年,做鞋、养蚕、种橘、家里还有几分田地,有时一天要换好几个生活场头。不过事情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在赶集的日子里,我的鞋店里总有几位邻近村种柑橘的农户与我交流,他们无私地传授给我柑橘种植技术,如剪枝、掐橘花、保花果、施肥等。我还专门请黄岩种橘技术能手过来作现场指导。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终于摸到柑橘种植的门道。
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努力,家里盖起了两间三层楼,日子也好过起来了。有句俗语,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我来说,吃得苦中苦,能做个正常人,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了。1996年底,我鞋不做了,蚕也不养了,专门经营柑橘园。邻近的街三村、街四村看我的柑橘园经营得不错,主动要求把100多亩柑橘地承包给我,这样,我就成了当地最大的柑橘经营户。
酒香也怕巷子深,光是种得好,如果卖不掉也不行。上世纪80年代初,天台县很多农户都种了橘子,因此,橘子在当地的销售量十分有限,外销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从1992年开始,我兼职做起橘子营销生意,不但将自己生产的橘子销往外地,还将全镇橘农生产的橘子也一同推销。
说起橘子的贩销,我是酸甜苦辣都尝遍,有赚有折,更有血本无还往里面贴钱的经历。开始几年,生意比较好做,只要到各地的水果批发市场和罐头加工厂联系,谈好大致的价格,我在镇里统一收购,把好采摘关,并进行适当挑选归类,根据市场行情,哪里价格贵就往哪儿拉。由于我的信誉和口碑,许多橘农都把橘子赊销给我,等我运到外地卖了以后再把钱给他们,我做的是“无本生意”。
上世纪末,一位宁海客商准备组织一批柑橘销往俄罗斯,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专门找到我代为收购。凭着我对当地柑橘行情的了解,不到一星期就收购了15万斤。就在那一年,我不但把自己种的橘子全部售出去,还在全县收购了百万斤柑橘销往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成了当年全县第一贩销大户,县农业局还专门奖励我2000元。
当然,商场如战场,我也有“走麦城”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冬天,运一车橘子去山东,车子在路上抛锚,天降大雪,几个人差一点冻僵在雪地里。还有一次运柑橘到海宁,在路上出了车祸,柑橘洒了一地,遭路人哄抢,任凭我这残疾人哭爹喊娘,眼睁睁看着人家提着橘子扬长而去,当时我真是气得想自杀。1997年,橘子销售转入低谷,最贱时一角一斤都无人问,各地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货到地头死”的情况也在所难免,由于亏空了好几次,有几个合伙人不想再做赔本的买卖,退出了,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下来。我分析了前几次亏空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灵,为此,我在各地水果市场都聘请了信息员,随时保持联系。有几年春节都没有在家过年,到各大水果批发市场了解行情。“不怕蚀,只怕歇”,吃一堑长一智,由于信息灵通了,以后几次销售都取得了成功,也补上了以前的亏损。
这几年,柑橘市场已从数量的增长转向品质的提高,这一点在贩销中感受得更明显。决定柑橘品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品种、土质、肥料、管理等,对于气候,我无法改变,但后面几项,只要我努力,是完全做得到的。我对自己经营的150多亩柑橘,选上好枝条,分批次进行嫁接,既有早熟,也有迟熟。根据土壤分析,在县林特局专家的指导下,购买了上万斤鸡粪施在橘树下,还根据橘树生长需要,有的施复合肥,有的施有机肥。还对5位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请专家过来指导。我自己则边实践,边参加果树专业的学习。
经过几年努力,我经营的柑橘,不但枝繁叶茂,而且橘子外观光泽鲜亮,吃起来汁多渣少口感好。几位农林专家吃后赞不绝口,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产品”。镇里在2008年成立了“寒山柑橘专业合作社”,我任理事长。
2009年初,全镇橘子滞销,我向县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谁知,第二天一大早,黄岩科技罐头厂即来到街头镇,15万斤橘子销售一空。此事,《台州日报》曾作过报导。我一个残疾人能有今天,除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还与市、县、镇领导、县农业局、林特局、残联对我的关心扶持分不开,我多次被县政府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农产品营销先进个人,寒山柑橘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合作社。从去年开始,我的柑橘园被列为台州市唯一的“省残疾人扶贫基地”。
我经营的橘园就在始丰溪边,离街头镇不到500米,因而引来不少旅游者前来采摘。观溪水,摘橘子,游岩排,很是惬意。说起橘园山上那一片“岩排”,原是几千万年前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岩,岩石巨大,乌黑,排满山坡,石上寸草不生,且永不风化,山顶的“狮子头”就是火山口。许多游客看后都说是“石林”的又一种版本,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几家旅游公司还专门前来联系,要求将橘园采摘作为一个旅游项目。
- “国际残疾人日”余杭区残疾人艺术团成立
- 温岭城南:为残疾人送康复器材 使早日康复
- 国际残疾人日关爱残疾人:同在蓝天下 牵手共成长
- 国际残疾人日 长兴侨联举办新书义卖活动
- “国际残疾人日”浙江省自强创业之星受表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